家长如何帮助临近青春期的孩子快乐成长?

临近青春期的孩子,自立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对家长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减弱,再加上网络对孩子们的诱惑,增加了家长培养孩子的难度。 家长可能费尽心力准备的一大堆“谆谆”话语,在孩子那里变成了逆耳的“唠叨”。甚至再过段时间,估计家长连把话说完的机会都没有。 这个阶段如何平稳过渡,成为家长面对的一个难题。那么,我们家长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们开心地度过青春期呢? 从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见下图)上来看,这一时期孩子已经跨越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层次,处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层次。集体归属感和同学之间的相互欣赏上升到了重要位置,因而班风、学风对孩子们的成长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决定着孩子们的起点、未来和人生高度。 就一个班级而言,如果静心观察,你会发现,孩子们各有长处,情商和智商也大多在线,每一个孩子未来都有可能成为一匹黑马。 然而,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尤其是临近青春期的孩子,那是一个“大”集体。如何形成理想的班风、学风,不仅是老师们面临的难题,也是家长必须面对、并急需协助老师一起努力解决的难题。 从我的认知角度来看,这个阶段线下玩伴和阅读好书对孩子们的影响,远比家长的语言说教更有效果。 正如一位专家所言,阅读是教育孩子的一把万能钥匙。阅读好书,一个孩子坚持需要的是毅力,几个孩子坚持需要的是奖励,一个班集体坚持需要的是归属感。 我对一个临近青春期的班级观察了一段时间,庆幸孩子们还在期待线下“小聚“——美食、球类运动、实地CS、棋牌对弈等各类有益活动。所以,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奖励“小聚”的模式,激发孩子们读书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通过延迟满足来降低孩子们的幸福点,也就是不轻易满足孩子的“小聚”欲望,激发孩子们对“小聚”的珍视和渴望。 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相互熟识的几位家长可以组合在一起,引导孩子们每周分享一本好书,并通过这种模式,让孩子们有机会赢得家长们给予的“小聚”奖励。当然,在书籍挑选和讨论过程中,家长要全程参与,避免孩子们偏离正能量轨道。 刚开始“小聚”人数不宜太多,争取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读书分享。这样,为了赢得“小聚”机会,孩子们应该会自觉读书。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阅读也会让孩子们进入一种心流状态,体验到到一种专注的幸福,自然也就会沉浸于知识的海洋,变得乐于读书。 当各个亲子读书小组有了惯性,就像是拼图,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也就自然形成,再加上孩子们班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的助力,家长就可以放任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我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希望以此拙见能够抛砖引玉,期待聆听各位朋友的高见!

读《剑桥五重奏》(Charles Petzold)

最近,一位朋友向我提到了约翰·L·卡斯蒂(John L. Casti)的《剑桥五重奏:科学推测之作》(Perseus Books,1998),因为艾伦·图灵在这部有关机器智能的虚构对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背景是这样的:1949 年,斯诺(C.P. Snow )想就机器智能的可能性和潜力向英国政府提供建议,因此他在剑桥的家中举办了一场晚宴,邀请了四位嘉宾讨论这些问题:图灵、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遗传学家霍尔丹(J. B. S. Haldane)和物理学家薛定谔(Edwin Schrödinger)。卡斯蒂在七章中讲述了这场想象中的对话,这些章节对应于晚餐的菜肴(雪利酒、汤、鱼、肉、沙拉、甜点、雪茄和白兰地),结果是对与人工智能和人类意识相关的一些哲学概念进行了有趣的介绍。 虽然传统上哲学对话是典型人物,如西塞罗(Cicero)、伽利略(Galileo)和休谟(Hume)的对话,而不是实际的历史人物,但是哲学对话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体裁。这些人物无疑使《剑桥五重奏》比原本更引人注目,我们看到衣衫褴褛的图灵在描述他的研究和想法时经常激动地结结巴巴,而维特根斯坦已经患有致命的癌症,但他还是登上舞台发表他深刻的言论。 辩论主要在图灵和维特根斯坦之间进行,斯诺担任主持人。卡斯蒂为什么特别把薛定谔和霍尔丹拉入争论并不总是很清楚——尽管薛定谔有时会引入东方宗教观点,霍尔丹则对苏联的李森科(Lysenko […]

逐梦星河,邀“宁”远“航”,南航2024长空论坛,诚邀全球英才!

论坛简介 为聚焦国际学术和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航空航天民航事业发展,扎实推进“人才荟萃计划”,稳步实施“五十百千 人才工程”,加快建设“三航”特色鲜明的重要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于12月下旬启动2024“长空学者”计划国际青年科学家论坛,诚邀海内外英才齐聚南航、探究学术、增进互信、携手共赢! 论坛安排 本次“长空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为了精准高效地开展交流活动,学校设置3个学科群论坛,包括政策宣讲、学术报告、面试交流、项目指导、校园参观等内容。 报到时间:12月25-26日 论坛时间:12月26-28日 具体活动安排随邀请函告知。 航宇-力学学科群论坛 相关学科(包括但不限于): 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车辆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化学、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水伏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数字科学与智能技术、先进材料科学与器件技术、透射电子显微学、分析测试表征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群论坛 相关学科(包括但不限于): 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工程、大气科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

镇江古城墙遗址公园

图By王从彦@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东吴路 l 镇江金山江天禅寺(金山寺) l 镇江金山文宗阁 l 镇江金山江天禅寺(金山寺)和文宗阁 l 镇江金山芙蓉楼 l 镇江金山芙蓉楼 l 镇江金山中泠泉(天下第一泉) l 镇江金山中泠泉(天下第一泉) […]

你不了解的东方科学(13)自然力统一的秘密

现代的科学家普遍认为,自然界存在四种力,它们分别是强力,弱力,电磁力,引力。而且还普遍认为这四种力统一于同一种最朴素的自然力。可是,科学家们单纯从公式上是不可能实现统一的,因为没有物质的彻底统一,自然力永远不可能统一。只有物质彻底统一了,自然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统一。 现代科学认为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因此,解释自然力的统一是不可能从物质上实现的。东方科学则认为万物统一于同一种最朴素的物质,暂名为气,既然整个世界只有一种物质,当然整个世界也只可能有一种自然力,那就是物质之间朴素的相互挤压。 很多人不了解气这个概念,大家这样想一想就知道了,假如万物归一,我们应该给这种统一的物质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呢?答案可能大家想不到,那就是它根本无名,因为它组成了自然界的一切,我们怎么可能用它的一种组成物为它命名呢?所以老子才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不过,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就必须给它起一个名字,于是先人便根据它的性质——连续的,运动的,象云气一样,取名为气。气在这里指的是终极的统一物质。所有看起来的实体是由气组成的,它们是有组织的,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也是由气组成的,只不过它们处于混沌状态不可观察罢了。正是有了这种物质的统一性,实体和空间才能够通过统一物质的组织与离散进行联系。 现在的问题来了,既然物质是统一的,那么物质的多样性怎样来解释呢?答案很简单,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是在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只是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生老病死历程。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物质为什么看起来与众不同?比如,生物和非生物。答案是这样的,世界中的物质是层次存在的,一种普遍联系方式对应着一类物质,也对应着一种自然力。正是自然力的不同使它们在表现上大相径庭。比如,生物之所以与众不同,只是因为生物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即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能量,力仍能量之外显,对应着这种能量传递方式,生物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力,未来会有实验证明这一点。 明白了这一些,我们就知道自然力统一的秘密了。所有自然力都是表象,而不是事实,真实的自然力只有最朴素的一种,那就是物质之间朴素的相互挤压。之所以出现吸引和排斥现象,那是因为物质的组织与离散引起的,当占有空间大的混沌状态的物质向占有空间小的有组织状态的物质转化时,局部就出现了相空间的压缩,使连续在周围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向这里不对称流动,引力就是这种不对称运动的表象。反之,当占有空间小的有组织状态的物质向占有空间大的混沌状态物质转化的时候,就会在局部产生相空间的膨胀,使局部的混沌物质向周围空间扩散,从而出现排斥现象。吸引和排斥就是在连续物质的组织与离散之中统一起来的。 显然,自然力统一于系统,只不过层次不同呈现的现象不同罢了。比如,星系、星体这类物质系统,普遍联系方式是引力波,自然力对应引力;原子、分子这类物质系统,普遍联系方式是电磁波,自然力对应电磁力。生物的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是水,有了水就有了生物,并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生命力;人类的普遍联系方式是语言符号体系,自然力就是社会力;国家的普遍联系方式是货币,自然力是国家力。 由此我们就能够得出一系列科学推论:比如,引力波的存在,生物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力。

一别经年 昨日依旧——入侵植物紫茉莉

紫茉莉(Mirabilis jalapaL.),别名晚饭花、晚晚花、野丁香、苦丁香等,为紫茉莉科紫茉莉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根肥粗,倒圆锥形,黑色或黑褐色。 茎直立,圆柱形,多分枝,无毛或疏生细柔毛,节稍膨大。 叶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15厘米,宽2-9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截形或心形,全缘,两面均无毛,脉隆起;叶柄长1-4厘米,上部叶几无柄。 花常数朵簇生枝端;花梗长1-2毫米;总苞钟形,长约1厘米,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顶端渐尖,无毛,具脉纹,果时宿存;花被紫红色、黄色、白色或杂色,高脚碟状,筒部长2-6厘米,檐部直径2.5-3厘米,5浅裂;花午后开放,有香气,次日午前凋萎;雄蕊5枚,花丝细长,常伸出花外,花药球形;花柱单生,线形,伸出花外,柱头头状。 瘦果球形,外形类似超级袖珍的小地雷,直径5-8毫米,革质,黑色,表面具皱纹;种子胚乳白粉质。 紫茉莉原产热带美洲。当前,紫茉莉已在我国广布,主要做园艺观赏和环境绿化之用。由于紫茉莉已对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故而被列为一般性的入侵植物。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大圣寺 l入侵植物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l量化评估植物(包括入侵植物)胁迫抵抗力的指标体系 l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指标计算方法 l入侵植物研究领域存在问题及其研究展望 l菊科入侵植物成功的主要因素 […]

地学之殇——丹霞地貌研究中3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

地学之殇——丹霞地貌研究中3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 多年前的一次博友聚会,大家聊到野外科研工作的辛苦或危险,问我要不要在上写一些这方面的故事。当时,我的《地质之美——经典地貌》以及《奇美天成丹霞山》两本科普图书已经出版,我说先不急着写这些比较容易引起消极情绪或当作负面典型的故事,等我多写一些与地质有关的美事和美景后再地质之殇。我当时计划写一系列包含“美”字的地质科普。 但前些天,西南大学37岁的闫罗彬博士的去世,使我改变了主意。他不仅英年早逝,还留下了巨额的债务。所以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就是希望将闫罗彬博士参与的《丹霞山青少年研学手册》的所有销售收入在扣除必须的成本后,能够为偿还他的家庭债务做出一些贡献。因此,特别希望读者们能够把本文看完。 言归正传,我先和大家分享一下与丹霞地貌有关的三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故事。 丹霞地貌特指以赤壁丹崖为特征、以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为主要成因的陆相红层地貌。构成丹霞地貌景观的岩石主要为侏罗纪至古近纪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红色砂岩、砂砾岩,以广东韶关的丹霞山最为典型,因此被中国科学家命名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从最初的命名到国内推广,一直到红遍全国和走向国际,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 1928年,冯景兰首先在广东的仁化命名了丹霞层,1938年左右,陈国达将丹霞层构成的地貌命名为丹霞地形(即现在的丹霞地貌)。之后,又经历吴尚时、曾昭旋、黄进、彭华等多位科学家的努力,最终形成了以丹霞山为核心的丹霞地貌学科体系。这个由中国学者首选发现、研究并命名的丹霞地貌,被誉为中国的地学国粹。 在丹霞地貌提出之后近百年的过程中,有3位英年早逝的科学家,特别值得我们记忆。 第一位是中山大学的吴尚时教授(1904.09-1947.09.21)。 吴尚时生于1904年9月,192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英文系,1929年赴法国留学期间主修地理学,1934年学成归国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并在1939年至1945年间担任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吴尚时教授科研上艰苦卓绝, 尊重事实, 立论精辟, 坚持地理学的正确方向, 贯彻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结合生产目的性。 抗日战争期间颠沛流离和野外工作的艰辛,过度地消耗了他的健康,1947年9月21日因肝病逝世,终年只有43岁。他的学术生涯非常短暂,但是在地理学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例如,他相继发现了广州市七星岗海蚀遗迹、广州南部三级台地及广州北部山区三级侵蚀面;他和他的学生曾昭璇完成了多篇重要的论文,对我国尤其是华南地理学贡献巨大。特别要提出的是他和他的学生曾昭璇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对以丹霞山为代表的广东北部的红层和红层地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43年,他的学生曾昭璇发表了《仁化南部厚层红色砂岩区域地形之初步探讨》,1946年,他和曾昭璇一同发表了《粤北红色岩系之地质与地形》,这些都是与丹霞地貌相关的开创性的成果。吴尚时先生在粤北红层的研究以及在岭南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系主任黄进先生。黄进教授在粤北持续进行了多年的丹霞地貌研究并为丹霞地貌在中国的推广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