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M综述】天然三萜类化合物雷公藤红素对抗慢性疾病的成药性、分子靶点和纳米载体递送

雷公藤红素是一种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的根中提取的天然三萜类活性化合物,在治疗炎症、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和肥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然而,雷公藤红素的临床应用受限于其生物利用度低和潜在系统性毒性。本综述着重讨论雷公藤红素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成药性、分子靶点和纳米载体递送。我们依次使用在线工具(pkCSM和SwissADME)研究了雷公藤红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最近文献基础上分析了雷公藤红素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探讨了利用纳米颗粒介导的递送系统实现安全有效递送雷公藤红素方面的潜力,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进一步预测了与癌症相关的靶点和通路。本综述提供了对雷公藤红素药理活性和分子机制的分子角度的见解,以及在选择纳米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用于雷公藤红素对抗各种慢性疾病的临床递送方面的有用信息。 近日,香港大学荣建辉教授(Prof. Jianhui Rong)团队与赵佳博士 (Dr. Jia Zhao)团队在 Acta Materia Medica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Druggability, molecular […]

西周金文有下方为“王”的“皇”吗?

西周金文常见“皇”,乃是美词;下方为“土”,而上方结构多变,有说是灯盘及火苗,有说日出之光芒。第一人称“朕”金文也是常见,本义尚不明确,有说为舟木之缝隙:左侧“舟”,右侧双手捧火(?)观察;笔者猜测——只是猜测并无证据,本意或是双手握篙撑船,当然可以与正、直相关。 㝬簋(上,集成4317)是周厉王作器,口径43 cm 二周尺为最大的铜簋;“朕”四见,“皇”三见,皆是标准字形;逨盘“皇”九见,字形相同。不过,《殷周金文集成》见少数“朕、皇”为变体。 双耳方座追簋传世有六器之多;“朕皇” 两字,故宫博物院藏器盖铭文如下左,另三份来自《集成》。集成4224(右)“朕皇”字形有些奇特;此外,拓片过于整洁,“年”之禾穗斜折较为少见(多为弯垂),“萬”中部及下方笔画似有欠缺,剪贴若干类似字形以供比对(右侧字形来自其他追簋);至于“作”写反则不必在意。 对于多件传世器物,是否有近代翻铸之器混杂其中,真需仔细确认。上述追簋(集成4224)一件或许真是近世范铸。此外,有说清朝阮元翻铸散氏盘两件,下落不明;现存一件铭文字体或有疑问,参见“两地故宫博物院藏蟠龙纹盘的尺度不同”之附注。 西周金文“皇”下方非“土”的字形另有数例,但或伪的疑虑尚待排除。略述如下。 网上见张政烺先生(1912-2005) 的审稿意见,有“从摹本看,我疑心(𧽙鼎)是假的”。“朕”结体与逨盘的相同,但左上构件“舟”为孤例;“萬”和“北”的笔画值得注意。 申簋盖(下)多断为西周中期,铭文“(立)中庭”有脱字,最后“申其萬年用子子孫孫其永寶”,“用、其”为赘词,常见句式是“申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无㠱簋断为西周中期偏晚、懿王前后器,“朕、皇”字形皆罕见;且两器有“朕皇祖厘季”和“朕皇祖厘年”的一字之差,真是可疑。铭文图片请见博文“初吉的历谱”。又,小克鼎现存七器同铭,有“朕皇祖厘季”。 西周“皇”有无下方为“王”的字形呢?这是个问题。倘若没有,𧽙鼎(2815)、 无㠱簋(4225)的四要素历日就不必考虑。

ScienceOpen期刊着落页面增设投稿功能!

ScienceOpen正不断改进我们的平台,以满足我们不断增长的作者、编辑和出版商的需求。为使期刊和出版商更容易吸引到新投稿,我们刚刚推出了一个专门的“Open for Submissions”功能,突出显示在每个积极寻求新投稿的期刊着落页面,让潜在作者更容易发现他们可以在哪里提交稿件。 《Journal of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ility》是唯一一本探索人口与环境可持续性关系各个方面的跨学科期刊。在涵盖人类人口动态与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的同时,该杂志的核心关注点是更广泛的人口-消费-技术-环境关系。 《PLOS Climate》是一份开放获取的期刊,通过从不同角度发表透明、严谨和开放的研究,进一步了解气候模式、过程、影响和解决方案。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是一份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由卡塔尔大学教育学院出版,卡塔尔大学出版社每年出版三期。该杂志以阿拉伯语和英语出版所有教育知识领域的原创理论和应用研究。 《Neuropharmacology […]

格特鲁德·杰基尔|花园色彩轮替改变20世纪的园艺方式(2)

【内容提要】维多利亚时代对花卉的迷恋在格特鲁德·杰基尔的花园设计中得到了体现,她的作品至今影响着英美花园设计。由于设计师对历史形式的重新审视和花卉引发的情感联想,花卉在20世纪的英国花园设计中重新获得了重要地位。杰基尔与建筑师埃德温·卢廷斯的合作为英美花园设计树立了先例,特别是草本花境的创新应用。杰基尔的草本花境设计强调了花卉作为景观空间元素的整合以及内部色彩和图案的精细化。尽管杰基尔的许多花园设计实验和理念因花园的毁坏或退化而难以完整理解,但她的工作仍对20世纪及以来的花园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花园风格演变 ·罗马时期的英国:规则式低矮篱笆 ·中世纪:小型封闭,有草皮座位和土丘 ·都铎王朝:结花园,封闭于树篱或围墙中 ·规则式意大利和法国风格 ·乔治风格:非对称、景观化、开放公园 ·维多利亚时代:花坛植物、色彩缤纷的公共花园 ·20 世纪:混合风格,草本花境 有几本传记,其中最著名的是简·布朗(Jane Brown)的《金色午后的花园》(Gardens of a Golden […]

20241120——乌柿

20241120——乌柿!柿科属乌柿科常绿或半常绿乔木植物,果球形或长椭球形,直径1.5-3厘米,嫩时绿色,熟时黄色;宋代就有“图经本草,其干柿,火干者渭之乌柿”的记载。

祝贺云南省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

11月20日,云南省住建厅与昆明理工大学共建的“云南省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合作协议签字及揭牌仪式,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办公楼15楼会议室举行。云南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勇,党组成员、副厅长边疆,总工程师汪巡,昆明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唐家华,党委常委、副校长潘学军等领导出席会议。 领导为研究院揭牌及签署合作协议 期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许蔚院长,对研究院的前期建设情况及后续工作计划进行了详细汇报。本次合作协议的签订和揭牌,标志着云南省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下一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围绕“科技引领、智库打造、项目推进、人才培育、成果推广”五大职能定位,共同致力于将研究院建设成为“西南领先、全国知名、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城乡建设管理领域高科技研究平台和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咨询机构,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城乡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库支持和科技服务。 仪式结束后,与会领导、专家及相关学院、部门教师代表前往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建工楼622会议室参加交流座谈。与会人员围绕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优化研究方向、加强交流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的未来发展和合作事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并提出当前云南省城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为研究院的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向时代要求的“Π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面向时代要求的“Π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马双忱 孔尧辉 高慧颖 李艳坤 李保会 李檬 [摘 要] 现阶段高校大学人才培养方式形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对“Π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大学人才培养中要坚持“Π型”人才培养模式。此模式对大学人才培养有多重要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广阔的知识面,而且要精通所研究的领域,要求至少在两个领域具有较深入的研究并能立足发展;在逻辑思维方面,要严谨细致、善于使用逆向思维,做事全面有条理;在思想建设方面,贯彻“四个意识”,有乐于奉献、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培养 “Π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产学研融合培养、参与导师项目、课题组交流、大学生创新实验等多种方式,重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新方法、新思路。通过“Π型”人才培养方法,于社会而言,高度契合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外在需求;于大学生培养而言,高度契合大学人才培养向高级复合型人才发展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 Π型人才;逆向思维;大学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作者简介] 马双忱,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

20241121——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

20241121——垂盆草(SedumsarmentosumBunge):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草本,不育枝及花茎细,匍匐而节上生根,直到花序之下;3叶轮生,叶倒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近急尖,基部急狭,有距;聚伞花序有3-5分枝,花少,花无梗;萼片5,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钝,基部无距;花瓣5,黄色,披针形至长圆形,先端有稍长的短尖;雄蕊10,较花瓣短;鳞片10,楔状四方形,先端稍有微缺;心皮5,长圆形,略叉开,有长花柱;全草药用,能清热解毒(植物描述参考中国植物志)。

2023年3月27日欧李

在外面看了很多欧李,其实,都没有我们单位里面的这颗大。这个是在花园的绿篱后面,不注意看不到。当年是有人看了问了,那个那么好看的花是什么,我过去一看,居然是一个这么大的欧李。 我就每年拍一次开花,然后每年去等一次果子。基本花都能拍到,果子基本等不到。果子去了哪里,我也不清楚。

原子核中不存在振动

如果把Garrett、Wood等人的研究结果,Otsuka等人的研究结果,以及我们关于SU3-IBM的研究结果,放在一起,都指向了一个可能让所有核结构研究者都无法相信的结果,就是原子核中根本就不存在振动模式。 自从雷恩沃特、阿格博尔和莫特尔逊研究原子核形变以后,原子核具有球形,振动模式广泛的存在于原子核的集体运动模式中,就已经成为了共识。为了这个共识,甚至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就是这么多年以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个想法并不正确。 首先是球形核。如果原子核是球形的,就会出现声子激发模式。而实验上,看起来很像。 然后就是长椭球形的大形变核。如果是长椭球形的,就会出现β振动模式和γ振动模式,实验上看起来似乎也是如此。如果是三轴形变,就不会有这种振动了。这多么不好。 这些先验的错误的想法,于是就持续存在了将近70年。 这个过程,就和地心说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赶不上地心说。地心说最大的毛病,不是那些小行星,而是天上的太阳。难道我们不应该首先解释天上的太阳为什么呈现了一年四季的运动么? 现在看来,当年关于形变的研究,除了基本概念是正确的,剩下的应该都是错误的。这里边的关键就是振动模式根本就不存在,所以那些声子模式、β振动和γ振动的错误概念阻止了核结构的理解将近70年。 现在看来,很多问题,不是到现在才发现的。如果认真思考,可能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可以认识到。但是没有人敢这么做。为什么呢?这是一个有趣的科学史问题。 首先球形核的激发模式,从来没有被实验验证过,然后就广泛的被认可了。这非常不可思议。这和巫师有什么区别么?现在的超弦理论的研究者,也有人说,虽然没有被实验证实,超弦理论也是正确的。这真是让人震惊。这个民科有什么区别么?难道用数学包装一些,就不是民科,就可以把文章发表在正统的杂志上么? 然后是长椭球核,这个问题极其严重,感觉整个核结构研究群体都快变得没什么水平了。在1958年,Davydov就已经证明,三轴形变的原子核就可以产生类似的转动谱。难道就是因为维持β振动和γ振动的想法,就一定是长椭球,就必须排除掉其它的所有可能性么? 这样的学术霸权是如何产生的呢? 让人震惊。 我讨厌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从量子领域又回到了核结构领域,就是希望自己做点东西,少和别人冲突。但是事与愿违,结果遇到了一个大的。我也有些难以理解,为什么我总是遇到这些乱起八遭的事情。 我在后选择弱测量领域的遭遇也是。我发现后选择弱测量的秘密是,量子体系的相干性,和指针的涨落。但是当时的研究者都认为,是指针的什么非经典性,这类看起来有趣的工作能发表在PRL上,而我们正确的结论,却只能发表在JPB上,还用了五年的时间。 也许所有的研究领域都可能出现了大量的问题了吧。否则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参与的研究方向,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问题。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