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 黄皮基因组揭示生物碱多样性和甲基转移酶基因家族进化特征

黄皮(Clausena lansium)是一种重要的常绿果树,原产于我国华南地区,其药用价值具有悠久的历史。本研究构建了黄皮(C. lansium)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其大小为282.9 Mb,scaffoldN50达到30.75 Mb。组装后的基因组包含48.70%的重复元件和24,38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黄皮(C. lansium)在约1591 – 2495万年前从柑橘亚科(Aurantioideae)分化而来。在扩张和特有基因中,鉴定出一批与甲基转移酶活性和S-腺苷蛋氨酸依赖性甲基转移酶活性相关的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N-甲基转移酶(NMT)主要参与生物碱的合成,而O-甲基转移酶(OMT)则参与黄皮香豆素积累的调控,推测黄皮富含生物碱和香豆素的重要原因可能由于NMT和OMT的基因扩张所致,其中串联重复事件是NMT扩展的主要原因。因此,黄皮(C. lansium)参考基因组发布将推动黄皮资源药用化合物发掘及其生物合成通路解析。 Cite this article: Yongzan Wei, Yi […]

侯天顺课题组举行岩土工程Seminar

作者:秦彦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4年11月17日,侯天顺课题组例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建大楼B区五楼研讨室召开,此次会议由侯天顺副教授主持,参会人员有栗明龙、秦彦珊等学生。 首先,栗明龙讲解图纸绘制。他以参与的项目为例,向我们分享了CAD图纸绘制技巧,讲解了图纸绘制前期工作中需要注意设置的细节以及图纸文本协调的重要性。CAD软件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工具和功能,可以为设计和制造提供准确的依据,通过使用快捷键可以大大提高绘图效率。 随后,秦彦珊讲解文本书写。她以撰写的开题报告为例,向我们分享了文本书写规范和技巧。演示了论文三线表快捷设置的方法,并且讲解了在进行文本书写前期工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此次文本书写经验分享促进了课题组内部相互学习的氛围,研究生更加重视与身边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栗明龙汇报了工作进度与文献阅读《Experimental study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granular materials under axial high-frequency […]

图书出版小课堂 | 第九课:如何有效提升图书影响力

对于学者而言,出版一本图书是令人激动的。多年的辛勤耕耘终于汇聚成一本图书,准备与相关领域分享。作为图书作者,图书出版后最关心的莫过于这本书能够被多少读者读到。本次图书出版小课堂旨在向您介绍图书出版后,Taylor & Francis 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来推广您的图书,最大限度扩大图书出版后的影响力。 Taylor & Francis 不断探索和适应新的推广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增加曝光度,加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增强您的图书在市场上的影响力。 1.图书作者访谈 Taylor & Francis图书作者访谈是通过线上或线下采访的形式,与作者探讨图书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国际出版社的平台帮助中国作者将其英文研究成果在国内也能得到更好地传播,访谈内容会通过多种本地化渠道进行宣传,包括Taylor & Francis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中国官网,向相关学科的学者定向发送邮件,以及在相关领域的论坛上进行推广等形式。 👆点击查看Taylor […]

JIA | 气候变化条件下马铃薯孢囊线虫分布北移的机器学习集成模型预测

马铃薯孢囊线虫(PCNs)是马铃薯生产的重大威胁,在许多国家造成了严重危害。鉴于气候变化对害虫入侵和分布模式的深远影响,预测PCNs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的分布对于实施有效的生物安全战略至关重要。机器学习(ML),特别是集成模型,凭借其从复杂数据集中学习和预测的能力,已成为预测物种分布的强大工具。 本研究旨在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的PCNs分布,为其入侵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确保预测的准确性,我们首先利用全球气候模型生成一致的气候预测因子,以消除因预测因子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然后,使用5个机器学习算法分别构建单算法集成模型(ESA)和多算法集成模型(EMA),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和评价。 模型评价结果表明:EMA模型并非总是优于ESA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的ESA模型在节约算力的同时,获得最优的预测效果。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热带地区PCNs的分布范围呈北移趋势,热带地区面积减少,北纬地区面积增加。尽管全球适生区域的总面积变化不大,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6-20%(目前为18%),但这一分布变化仍可能对马铃薯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生产者和管理者需要密切关注这一趋势,并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潜在的生物安全挑战。 本研究不仅为评估PCNs侵入新地区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跟踪其他入侵物种分布变化提供了参考模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物种分布变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从而制定更有效的生物安全控制计划,有助于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Cite this article: Jinsheng Deng, Weiqi Huang, Guoxiong Zhou, Yahui Hu, […]

《运动解码》:探索运动科学的奇妙世界

《运动解码》:探索运动科学的奇妙世界 史仍飞/文 当青少年有了充足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还依然把他们吸引不到运动场时,不妨培养一下他们对运动科学的一些兴趣。希望这本画报能有一点点作用。 运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是婴儿学步,还是奥运健儿创造历史,运动都承载着健康、快乐与拼搏的意义。但你是否曾想过,步行的节奏隐藏着什么奥秘?人类究竟能跑多快?运动时,能量从何而来?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你想象得更有趣。 我的画刊图书《运动解码》已正式出版,这本书凝聚了我多年的教学研究与运动科普经验。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旨在让青少年了解运动的奥秘,并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热情。 一本解码运动的书 《运动解码》的内容涵盖广泛,既有科学知识的解读,也有对日常运动的观察和解析。以下是书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 ·步行奥秘多:你知道吗?每一步都涉及复杂的肌肉协作和能量调配。 ·我们究竟能跑多快:人类速度的极限在哪里?科学数据与经典纪录的碰撞,会带来怎样的答案? ·运动与能量:人体运动时,能量是如何转换和利用的? ·为何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些传统说法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AI教练的时代: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我们的运动方式? 除此之外,书中还讲述了运动耐力的秘密,介绍了肌肉锻炼与恢复的科学方法,并探讨了如何保护关节、提高运动表现等实用话题。我们还从自然界汲取灵感,比如从青蛙学蛙泳、从海豚学蝶泳,这些趣味性的内容不仅让知识变得更有趣,也鼓励青少年关注大自然与运动科学的联系。 用科学点燃运动的热情 希望通过这本书,让青少年和家长们都意识到,运动不仅仅是强身健体,更是一种与科学、与自然的深度连接。通过解码运动的每一个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科学运动,从而实现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在书中,我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活化的例子,将专业的运动科学知识转化为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应用的内容。用形象的图片呈现运动科学的原理。例如,跑步时应该注意什么?为什么有些人是天生的左撇子?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都藏着有趣的科学知识。 […]

D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D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1月19发布(第35562篇) 【按:本文载于《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一辑中第131-15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年9月版),本博文附相关资料及照片】 《红楼梦》为大旨谈情之书,写女儿真情,亦涵盖亲情、友情,本文只叙学界师友之情。 刚一落笔,就觉得题目太大,一篇小文,怎容得下积年周遭的师友情谊!于是缩小范围,只限于女性学人,这样便有了本文的副标题。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非女性主义者,虽则知晓女性主义是时下的一种批评范式,但从未用过。况且向来对于以女性为标榜的种种,包括按比例、照顾性的遴选女代表、女委员、女领导等心存反感。《红楼梦》昭示的女性秉赋超凡是作家的偏爱,现实中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非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的才华实绩毫不逊于男性作家。衡量的标杆只有一个。古往今来,在任何领域里,女性惟有自尊自强方能立足,这也是我忆叙学术圈子里女性的一个基点。 说到自身,偏爱我的评者往往用诸如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一类话头称道,其实不然。北师大已故杨占升先生早就说过我写的东西无脂粉气、无女儿态,9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陈益源与我初次见面就诧异,“我一直以为你是个老先生!(老头儿)”当然,上述是就文风而言,并不表明文章有多高水平,我有这点自知之明。平心而论,三十年来自己在学问上乏善可陈,即有寸进,亦仗众力,从师友身上获益良多,在此略记一二,以志不忘。 松花江畔“十二钗” 所谓“十二钗”,不过是一种戏谑式的比附,不可坐实更不能对号,本指参加1980年哈尔滨第一次红学会议的女性代表。在当年与会的百余人中,这个比例是不高的。我的旧照片中,保存着一帧小小的黑白照,大约系周雷兄所摄,背面曾注明“1980年夏哈尔滨十二女代表”,照片上的十二个人分成两排,前排五位是坐着的,较为年长,左起依次为戴胜兰(曲阜师院即今曲阜师大)、邓魁英(北京师大)、赵文兰(上海师院即今上海师大)、李爱冬(内蒙师院即今内蒙师大)、张傲卉(中央党校),后排七人,依次为刘敬圻(黑龙江大学)、郭小湄、王悦(大连师院即今辽宁师大)、冯宇(哈尔滨师院即今哈师大)和我,另外两位已叫不出名字,可能是哈市或就近某学校的老师。 三十年后的今天,其中两位已经作古。一位是戴胜兰老师,戴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是慈蔼稳重的长者,她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初,戴老师来京开会,我曾去金鱼胡同的代表住地看过她。新世纪有从曲阜师大中文系毕业来京的学生,我问起戴老师,她们已完全不知道了,令人感慨。另一位冯宇老师也已病故,我是隔了多年才得知的。 在照片中,她和我同在后排,应是比较年轻的之一,她为大会提交了题为《论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管窥红楼梦第五回》的长篇论文,约有近两万字,其后发表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上。新时期之初,人们纷纷把目光从“第四回为纲”转向了第五回,开掘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的深层含义,冯宇便是最早关注这一题目的研究者之一。如今只能睹文思人了。 大会的地点选在松花江畔的友谊宫,当年应是哈尔滨上佳的场所了。会上种种我已记忆模糊,反正有简报和著史的学人会记叙。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会下生活,我们这十来个人(本地的不住会)同住一室,是个里外套间,记得我和李爱冬、邓魁英、王悦等在外间,里屋有戴胜兰、张傲卉等。彼此如同姐妹,大家对出来开会这件新鲜事都颇感兴奋,可以暂时抛开为师、为母、为妻的身分,有一种自由解脱之感。在这间不大的宿舍里我们无话不谈,天上人间、家事国事、过去现在,而且索性无拘无束地唱了起来,京戏、昆曲、老歌、小调,一首又一首,一种又一种,彼此年龄虽有些差距,但上世纪三、四十年的那些老歌老调几乎都会,往往一人领起,众人相和,声逐浪高,惊动四邻。真有些忘乎所以,仿佛又回到了做“女儿”的时代。这样的“宿舍歌会”天天都有,直到散会之日,我们竟然唱到不能收束,不愿离去……。 […]

JIA | 土壤微生物群落、养分供应和作物产量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对钾肥梯度的不同响应

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钾肥施肥量梯度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影响尚不清楚。 在这项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中(2008-2019),我们研究了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组成和群落组合,沿着钾肥施肥量梯度(小麦季:K0,K1,K2,K3;不施钾肥,45,90,135 kg ha−1K2O;玉米季:K0,K1,K2,K3;不施钾肥,150,300,450 kg ha−1K2O),利用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测序分析。研究发现,年平均土壤温度和降水量、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机质等环境变量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有影响,且其影响因施肥和作物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此外,小麦季参与土壤养分转化的细菌(放线菌门和α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较玉米季显著增加,最佳钾肥施肥量(K2处理)提高了小麦季土壤养分转化相关细菌(乳酸杆菌属)和土壤反硝化相关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玉米季中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土壤细菌群落(Herbaspirillum属)丰度较小麦季有所提高,K2处理提高了玉米季土壤养分转化相关(MND1属)和土壤氮循环相关(Nitrospira属)的细菌丰度。 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细菌和真菌群落在钾肥施肥量梯度上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和组装机制,其中土壤微生境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最大,钾肥的施用使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11.2-22.6%和9.2-23.8%。这些模式受不同气象因子和施钾量梯度下土壤养分变化的共同影响。 Cite this article: Zeli Li, Fuli Fang, […]

脂肪细胞有肥胖的“记忆”,减肥难于上青天

一项研究表明,人类脂肪细胞(此处以彩色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携带着肥胖的“记忆”。 研究称,即使在体重急剧下降后,身体的脂肪细胞仍携带着肥胖的“记忆”1节目 — 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减重计划后很难保持苗条。 这种记忆的产生是因为肥胖的经历导致了表观基因组的变化——表观基因组是一组可以添加到细胞 DNA 和蛋白质中或从中去除的化学标签,有助于提高或降低基因活性。对于脂肪细胞来说,基因活性的变化似乎使它们无法发挥正常功能。今天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告称,这种损害以及基因活性的变化会在体重下降到健康水平后持续很长时间。 结果表明,试图减肥的人通常需要长期护理以避免体重反弹,该研究的合著者、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生物学家劳拉·辛特 (Laura Hinte) 说。“这意味着你可能需要更多的帮助,”她说。“这不是你的错。” 尽管我们早就知道减肥后身体往往会恢复到肥胖状态,但“这种情况是如何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几乎就像一个黑匣子”,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研究新陈代谢的表观基因组专家 Hyun Cheol Roh […]

内卷预警张力消解路径

在“内卷”的语境下,如果感到自身缺乏心理能量来支持上述常见的压力释放方式,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来创造条件: 1. 设定小目标:将大的任务或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小的、可管理的步骤。每次完成一个小目标时,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逐步积累成就感和心理能量。 2. 培养积极的自我对话:改变内心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和批评,用鼓励、支持和理解的话语取代。例如,“我每天都在进步,哪怕一点点也是好的”。 3. 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保持稳定的作息时间,包括规律的饮食、睡眠和日常活动安排。这种规律性可以提供一种内在的稳定感和控制感,有助于积攒心理能量。 4. 学习放松技巧:即使时间有限,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练习简单的放松方法,如深呼吸、短暂的冥想或简单的伸展运动。 5. 寻找低成本的乐趣:不一定要花费大量金钱或精力去寻找娱乐,比如在附近的免费公园散步,观看免费的在线文化活动等。 6. 利用碎片时间:如果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休闲和放松,可以利用工作或学习中的短暂休息时间,做几个简单的放松动作,或者闭上眼睛休息片刻。 7. 建立支持系统:即使没有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在身边,也可以尝试加入线上的兴趣小组或社区,与有共同经历的人交流,获得支持和鼓励。 […]

申请吴瑞奖学金 | 记一次纯粹的科学求索之旅

申请吴瑞奖学金 | 记一次纯粹的科学求索之旅 赵志峰 清华大学 我是2024年吴瑞奖学金获得者赵志锋,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师从戴琼海院士。非常激动能够将我过去有关于“吴瑞奖学金”的回忆进行总结,如果还能将这段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帮助和鼓励到更多的小伙伴,那将是一件更加让我开心的事情。 首先,我需要花点篇幅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本科就读于中南大学,主修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后进入清华自动化系攻读博士,专注于生命科学观测显微技术的研发。我能够有机会申请并荣获被誉为“华人生物学在读博士最高奖项”的吴瑞奖学金,主要是得益于我的导师戴琼海教授和他所带领的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的指导和培养。我研究的工作属于计算摄像显微仪器研制与生命科学观测领域的交叉学科领域。博士期间我重点围绕双光子显微镜所面临的限制和挑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实现高速三维、低光毒性、带像差校正的双光子合成孔径显微技术,为生物活体深层组织的高速长时程观测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我们研制了一台新型双光子显微镜,能够用在大部分模式动物上实现深层组织亚细胞活体长时程观测。 在我整理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的某一天,“你为何不尝试申请一下吴瑞奖学金?”,刚做完实验的陈运博士跟我说,“我觉得你的仪器很好用,文章也发得很好,是很有希望获得吴瑞奖学金的”。陈运博士是我们实验室的博士后,他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我真的可以吗?”,我对陈运师兄表示完感谢后,内心却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虽然我非常开心自己所研究的课题能够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一些帮助,但是我毕竟是工科专业背景。在进一步详细地了解和调研了关于吴瑞教授生平、吴瑞基金会、吴瑞奖学金的相关信息后,我告诉自己:为什么不试试呢? 准备吴瑞奖学金申请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自己的深度剖析的过程。我依然记得在写自我介绍,尤其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设想部分时,我内心不断地去问过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我要如何选择我未来的人生?在选择保研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我曾经就多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但是在读博士期间,我的时间大部分被做实验、分析实验、整理实验结果等等跟课题相关的具体问题占据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现在内心的想法跟我读博士之前的想法还一致吗?对于未来的规划是否更加具体了呢?随着内心一个一个问题的涌现,我自己的回答也逐渐清晰明了,短短几页的申请材料(包括自我介绍和目前研究工作的进展状态小结)帮助我勾勒出来一副逐渐明晰的未来人生画幅。在申请过程中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坚定了未来的学术方向。提交完全部申请材料之后,我内心的真正想法就是:如果能有幸被选上,被评委老师认可,那将是我的荣幸;如果不行,那也是一次很好的经历。这个过程也要由衷地感谢为我提名的戴琼海老师,以及帮助我撰写推荐信的吴嘉敏老师和祁海老师,三位老师的帮助和鼓励尤其增加了我的信心和勇气。 接下来就是等待是否进入面试轮的消息了。与文章投出去后等待审稿意见的过程一样,我只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需要处理的事务上。幸运的是,我收到了进入面试环节的邮件!我非常的激动和开心!我开始认真阅读吴瑞奖官网和吴瑞基金会微信公众号上提供的每一篇往届吴瑞奖学金获得者的介绍和撰写的心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过程,帮助我有的放矢、高效率地去准备即将到来的面试。意外的是,我在往期获奖人名单里看到了刘波师兄的名字,他是我已发表的论文的共同一作,更是我很好的朋友,我就直接去向刘波师兄请教如何准备面试的环节了。 面试的评委老师非常的专业和认真,即使是像我这样的交叉学科和跨专业申请者,评委老师也能一阵见血地提出相关的专业问题和具体的关键技术难点的疑问。所以,对自己的研究不仅要具有十分清晰且完整的认识,而且要能够快速简洁地表述清楚。并且,自信是最为重要的。对于我所研究的显微仪器,老师们提出了好几个有关的问题,比如与相关的其他国际很前沿的研究团队所研制的显微仪器的对比,我研制仪器的独特性和优势究竟在哪里。我认为自信、礼貌、诚实地回答每一个提出的问题尤为关键。除此之外,评委老师还会问关于我对未来的规划和对所研究方向理解的一些问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就是罗明老师提的:“你觉得你在未来的科学研究道路上,要怎样才能超越你的导师?”当时,我瞬间变得特别的紧张和失措。实话实说,遇到这个问题我一点也不意外。但是,我心里还是感觉到没有丝毫准备。导师的学术成就在我心中是高不可攀的“山峰”。面试时,我才意识到,即使是高不可攀的山峰,我也应该要拥有敢于去挑战和攀登的勇气!我无法回答是否能够超越导师,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我在未来一定会专注于当下,沉浸于学术研究当中,勇敢地去做更多的有意义、有创新性、有影响力的研究工作。这次面试,评委们的专业提问令我深感受益,帮助我明确了研究的独特性,并鼓励我勇于挑战。 在最后,我还想提到的是我们在广州医科大学参加的“第十三届吴瑞纪念研讨会”,这是一次令我非常难忘、让我非常有收获的旅程!不仅仅是颁奖过程中的开心、听报告过程中的收获,更多的是与领域内著名的学者进行深度交流的激动。我能切身地感受到“吴瑞大家庭”的温暖,前辈们都在用最真诚的、最替我们晚辈着想的态度,尽可能地在帮助我们,为我们答疑解惑。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老师们帮我明确的一个我自己内心听到的最坚定的声音:找好一个科学问题是学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在学术道路上,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攀登,而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科学问题。 参加第十三届吴瑞纪念研讨会吴瑞奖学金获奖者合影(从左向右分别为:张潇颖、阿依江•伊斯马衣、赵志锋、秦涛、荆征宇、徐文浩、董宇凡、林嘉玲、李树林、桑迪) 那晚,大家举杯畅饮的画面会永远的印在我的脑海中、回忆里!在吴瑞大家庭中,我切身感受到科研的意义不仅是攀登高峰,更是发掘并坚守心中的科学理想!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