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研究生都害怕组会?

研究生组会通常是指课题组的成员,包括导师与学生,聚集在一起,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了解项目或者学生的科研进展的会议。 通常都是以学生进行PPT汇报为主,老师点评为辅。研究生组会是按照固定的频率召开,比如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等,不同的课题组情况不同。 研究生组会有积极的意义,从老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度,把握科研方向,为学生及时解决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通过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锻炼自己的表达与沟通的能力,遇到问题还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解决。 以我读研读博的经历来说,我根本就不害怕开组会。因为在我的整个读研读博的生涯中,压根就没有组会,遇到问题就自己去找导师,但导师又特别忙,所以基本上就很少找。 导致的后果,就是自己在不断的摸索,在不断的失误的过程中成长,走过了很多弯路。当时是多么的羡慕有开组会的课题组。 现在作为导师,也会给学生开组会,频率为两周一次,每次组会的时长控制在90分钟左右,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了解学生的科研进展。 不过常年混迹网络,发现现在很多研究生都特别害怕开组会?我认为可能的有以下原因: 第一,科研无进展,害怕被批评。由于读研的并不是热爱科研,而是跟风或者延迟就业,平时喜欢或者习惯摸鱼划水,导致在科研上没有任何进展,要在组会上汇报,然而却没有东西可汇报。这时候可能害怕被导师批评。 第二,性格原因不喜欢交流。有些学生可能比较内向,并不太喜欢在公开场合与人交流。而每周一次的组会都要准备PPT,然后进行汇报。对于这类学生从心理上就比较排斥,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我也不喜欢交流,然而,我比较幸运的是,我在整个学生阶段就没有组会。 第三,容易产生失落感。在组会中基本上所有的同门都会进行汇报,哪个同门做得好,取得了哪些进展,在汇报的时候一目了然。如果自己恰好又是那个进度比较慢,且没有什么进展的,这样一对比心理的落差就很大。毕竟很多不愉快都是与身边的人的对比产生的,而组会恰好提供了平台。 第四,冗长的组会,让人厌烦。有些课题组的组会一开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从早到晚。除了自己汇报的那点时间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听同门汇报。更难受的是同门汇报的内容,自己还不太懂,硬生生要坐在那里几个小时,无论是谁,都不会喜欢的。 第五,害怕被嘲笑。曾经的自己算是天子娇子,过五关斩六将,才顺利上岸。从小到大都是一切顺风深水,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是让人羡慕的对象。然而,在读研过程中,科研工作进展缓慢,遇到困难,让自己的自尊心受挫,却需要在组会上展示自己的不足,害怕被同门嘲笑。 总之,作为研究生应该正视组会,明白组会的作用就是帮助解决科研的困难,提高自己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就容易克服组会的恐惧。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星言星语与星月(349):利他先行

上初中后,爷爷经常表扬我:“精气神”大有长进。 我问爷爷:你的意思是,与学校的培养模式有关? 他回复:当然。我很欣赏你们学校的教育理念:利他先行,弘扬正气,夯实基础,培养新一代合格公民(德智体全面发展,不仅学习做事,更要学习做人,能够与社会兼容)。尤其是利他先行。 当我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说: 思想教育要实事求是,利他先行就是实事求是的典范。我们那个年代,假大空盛行,要求学生“狠斗私字一闪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标准太高了,以至于脱离人性。 “利他先行”,有理有度。既不放任社会上的物欲横流,又理解人性的弱点。因为:利他即是利己,从对立中求统一;社会和谐了,快乐就会来到大众的心里。 接着,他讲了一个多年前去北欧旅行的故事: 那是从奥斯陆前往卑尔根的火车上,有一列专供孩子们娱乐的车厢。那天只有5个小朋友,一对美国白人兄弟,一位美国华裔女孩,还有一个印度女孩和丹麦女孩,他们都是随父母来挪威度假的。 我们好奇地凑了过去,这时白人大男孩拿来一盒巧克力,先送到我和奶奶的面前要与大家分享。我们不好意思地让他自己吃,但他坚定地说:“这本来是给大家的,我不能独享。”可能他们的父母有言在先。 他们这种“分享”的情操,就是“利他先行”的一种体现。一个懂得分享的社会,才可能成为健康的社会,才没有暴发户的得意忘形,才能让权力的傲慢销声匿迹。 当然,我们也很自责:那节车厢只有我们两个大人,说明大人们都非常遵守规则。另一方面,我们也很幸运,既体验到“分享”和“守则”的文明,又从孩子们的快乐表情中,感受到我们存在的价值。 1 书写在教学楼上的百外世纪中学的培养理念 2 学校门口的语录 […]

扶儿上马,出征高考

昨天分析了儿子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他的答题是普通孩子的模式。没有概括力、分析力,平面思维,只会从表面找些线索,阅读理解是最好拿大分,他因为不得要领,频频失分。看着痛惜,我决定亲自来辅导他的语文。他跟我以前读语文的状态一样,一团浆糊,不知道怎么应对貌似深不可测、实则有章可循的。比数学好拿分。昨天晚上我用了2个小时分析了他的试卷,本来没有打算这么做。但是想想我们培养一个孩子花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达18年才能够初见成效。那么对于这么一个漫长的教育期,为什么出不来人才?有的从学校出来就跟病了一样?孩子在学校受尽打击,一个本来天真、活泼、可爱的孩子,经过寒窗12年的苦读,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每一份付出都应该见到成效,而目前大家都是浑浑噩噩,不问成效,但却看成绩,还需要光彩,可目前孩子面对的处境,竞争激烈,资源短缺,一不留心就被淘汰,打击得体无完肤。我们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心头肉,掌中宝。幼儿时期,他们是我们家庭中最亮的星,受到各种呵护与宠爱。但是一进入学龄阶段,孩子们的稚气、天真与灿烂的笑容和闪着灵气的眼睛都渐渐消失,不是老气横秋就是霜打的茄子,要不就是满脸傲气或者冷漠,根本无法与家人和解,和睦共处。本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能力,但是在追求共性化的竞争模式中,没有谁能够等你一步,等你失败后重来,都是大浪淘沙,而那些一个个从爱的怀抱中走入社会的青少年们,还没有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寒窗苦读,未来能够做什么事情,给社会做什么贡献,自己活着的价值何在,便已经被各种挫折碾压得措手不及。这些高中生是最让人怜惜的,他们本来涉世未深,但是因为不断地遭遇挫折,而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热爱,便开始破罐子破摔,染上一些不良习气,从此沦为各种问题青年,甚至影响了整个人生发展。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够停留在怪孩子不懂得争气,不懂得孝训,不懂得回报父母,谁都不知道这些孩子们心中承受的压力多大?的确,电子产品是一大罪魁祸首,占用了他们太多的时间,污染了他们的心灵。但是,若家长们与他们共情,做好密切沟通,会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将他们堕落的苗头掐掉的。关键是父母亲要有这些认知,孩子的每一不努力都关系着我们给予他们精神的力量多大,多厚,多深,多远。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是千疮百孔,自己的事业和竞争压力。但是这不能作为我们不担当育儿大任的理由。因此,我一直谦虚、任劳任怨地行走在陪伴孩子的路上。即使这种陪伴换来的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孩子,但只要他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热爱社会,热爱人们,热爱国家,我就无所愧了。有了这个心理建设,我还是会继续帮助孩子,扶儿上马,出征高考。 昨天晚上我开始投入辅导孩子语文的事业里。儿子在做作业,我便在他旁边分析他那才109分的语文试卷。在现代文阅读这道35分的阅读分析题中,第一大题两篇素材都是关于君子文化的。第一篇侧重讲君子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当下意义,具有旺盛生命力,其实讲述的是关于君子人格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当今的重要性,这个是以纵的时空为线索谈的。第二篇則从君子文化的内外规定和标准谈到君子人格塑型,弘扬君子人格的紧迫性。这个谈的是怎么成为一名君子,期望人们追求君子人格,弘扬君子文化。(君子文化式微,需要年轻学子们重新审视自我,以君子人格塑形,弘扬君子文化。) 我再用AI搜索出这篇文章是结合课文《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而谈的,关于“君子文化”是高考热点话题。2024年新高考现代文阅读I论述文押题就有一篇徐平《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邵龙宝《古代家训在当代的转换原则》,杨国荣《君子人格:历史内涵与现代意义》 君子形象的概括:孔子从道德方面和人性本善方面将君子形象概括为克己奉公、彬彬有礼、敏锐智慧、自强不息; 君子文化可以从填空、选择、阅读理解和作文方面出题。既可以文言文又可以现代文阅读,这个还能够为中学生未来发展塑形,帮助他们完善人格。 搜索万AI,我进行了以下归纳: 关于君子文化的填空题: 《论语》中,孔子曰:‘君子不器。’这里的‘器’指的是__________。”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对经典文献中“君子”相关论述的记忆和理解。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__________。”要求填写出描述君子品质的词语。 选择题:例如选出与“君子”品德相关的正确论述或判断某句名言是否出自儒家经典中关于“君子”的论述等。这类题目旨在测试学生对“君子”文化的广泛认知和准确理解。 论述题:如“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的理解。”这类题目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剖析“君子”的品德特征,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 作文题:1.“请以‘我心中的君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类题目给予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塑造出心目中的君子形象,并阐述其品德和行为特征。 君子之风,即君子的品德和行为风范。 立意角度:可以从君子的品德特征(如诚信、宽容、谦逊等)、行为表现(如正直、无私、勇敢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等角度进行阐述。 文章构思:先定义“君子之风”的概念,然后列举历史上具有君子之风的人物事迹和现代社会中的君子风范,最后阐述君子之风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

A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A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1月19发布(第35559篇) 【按:本文载于《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一辑中第131-15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年9月版),本博文附相关资料及照片】 《红楼梦》为大旨谈情之书,写女儿真情,亦涵盖亲情、友情,本文只叙学界师友之情。 刚一落笔,就觉得题目太大,一篇小文,怎容得下积年周遭的师友情谊!于是缩小范围,只限于女性学人,这样便有了本文的副标题。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非女性主义者,虽则知晓女性主义是时下的一种批评范式,但从未用过。况且向来对于以女性为标榜的种种,包括按比例、照顾性的遴选女代表、女委员、女领导等心存反感。《红楼梦》昭示的女性秉赋超凡是作家的偏爱,现实中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非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的才华实绩毫不逊于男性作家。衡量的标杆只有一个。古往今来,在任何领域里,女性惟有自尊自强方能立足,这也是我忆叙学术圈子里女性的一个基点。 说到自身,偏爱我的评者往往用诸如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一类话头称道,其实不然。北师大已故杨占升先生早就说过我写的东西无脂粉气、无女儿态,9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陈益源与我初次见面就诧异,“我一直以为你是个老先生!(老头儿)”当然,上述是就文风而言,并不表明文章有多高水平,我有这点自知之明。平心而论,三十年来自己在学问上乏善可陈,即有寸进,亦仗众力,从师友身上获益良多,在此略记一二,以志不忘。 松花江畔“十二钗” 所谓“十二钗”,不过是一种戏谑式的比附,不可坐实更不能对号,本指参加1980年哈尔滨第一次红学会议的女性代表。在当年与会的百余人中,这个比例是不高的。我的旧照片中,保存着一帧小小的黑白照,大约系周雷兄所摄,背面曾注明“1980年夏哈尔滨十二女代表”,照片上的十二个人分成两排,前排五位是坐着的,较为年长,左起依次为戴胜兰(曲阜师院即今曲阜师大)、邓魁英(北京师大)、赵文兰(上海师院即今上海师大)、李爱冬(内蒙师院即今内蒙师大)、张傲卉(中央党校),后排七人,依次为刘敬圻(黑龙江大学)、郭小湄、王悦(大连师院即今辽宁师大)、冯宇(哈尔滨师院即今哈师大)和我,另外两位已叫不出名字,可能是哈市或就近某学校的老师。 三十年后的今天,其中两位已经作古。一位是戴胜兰老师,戴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是慈蔼稳重的长者,她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初,戴老师来京开会,我曾去金鱼胡同的代表住地看过她。新世纪有从曲阜师大中文系毕业来京的学生,我问起戴老师,她们已完全不知道了,令人感慨。另一位冯宇老师也已病故,我是隔了多年才得知的。 在照片中,她和我同在后排,应是比较年轻的之一,她为大会提交了题为《论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管窥红楼梦第五回》的长篇论文,约有近两万字,其后发表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上。新时期之初,人们纷纷把目光从“第四回为纲”转向了第五回,开掘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的深层含义,冯宇便是最早关注这一题目的研究者之一。如今只能睹文思人了。 大会的地点选在松花江畔的友谊宫,当年应是哈尔滨上佳的场所了。会上种种我已记忆模糊,反正有简报和著史的学人会记叙。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会下生活,我们这十来个人(本地的不住会)同住一室,是个里外套间,记得我和李爱冬、邓魁英、王悦等在外间,里屋有戴胜兰、张傲卉等。彼此如同姐妹,大家对出来开会这件新鲜事都颇感兴奋,可以暂时抛开为师、为母、为妻的身分,有一种自由解脱之感。在这间不大的宿舍里我们无话不谈,天上人间、家事国事、过去现在,而且索性无拘无束地唱了起来,京戏、昆曲、老歌、小调,一首又一首,一种又一种,彼此年龄虽有些差距,但上世纪三、四十年的那些老歌老调几乎都会,往往一人领起,众人相和,声逐浪高,惊动四邻。真有些忘乎所以,仿佛又回到了做“女儿”的时代。这样的“宿舍歌会”天天都有,直到散会之日,我们竟然唱到不能收束,不愿离去……。 其后,红学会议陆续召开,“十二钗”之数有增有减,至2002年,承胡文彬兄高情厚谊,组织了一次民间性的“红楼金钗中秋雅会”,让我们这些“老大姐”有重新聚首的机缘,其邀约以“小诗代简”,谓“春风笑语松花畔,二十三年弹指间。相期菊月重聚首,香山梦圆待高贤。”落款署“护花山人胡文彬”。他还请了蔡义江、林正义两先生作陪,戏称“护花使者”。赴约的有如下9人: […]

B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B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1月19发布(第35560篇) 【按:本文载于《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一辑中第131-15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年9月版),本博文附相关资料及照片】 《红楼梦》为大旨谈情之书,写女儿真情,亦涵盖亲情、友情,本文只叙学界师友之情。 刚一落笔,就觉得题目太大,一篇小文,怎容得下积年周遭的师友情谊!于是缩小范围,只限于女性学人,这样便有了本文的副标题。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非女性主义者,虽则知晓女性主义是时下的一种批评范式,但从未用过。况且向来对于以女性为标榜的种种,包括按比例、照顾性的遴选女代表、女委员、女领导等心存反感。《红楼梦》昭示的女性秉赋超凡是作家的偏爱,现实中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非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的才华实绩毫不逊于男性作家。衡量的标杆只有一个。古往今来,在任何领域里,女性惟有自尊自强方能立足,这也是我忆叙学术圈子里女性的一个基点。 说到自身,偏爱我的评者往往用诸如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一类话头称道,其实不然。北师大已故杨占升先生早就说过我写的东西无脂粉气、无女儿态,9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陈益源与我初次见面就诧异,“我一直以为你是个老先生!(老头儿)”当然,上述是就文风而言,并不表明文章有多高水平,我有这点自知之明。平心而论,三十年来自己在学问上乏善可陈,即有寸进,亦仗众力,从师友身上获益良多,在此略记一二,以志不忘。 松花江畔“十二钗” 所谓“十二钗”,不过是一种戏谑式的比附,不可坐实更不能对号,本指参加1980年哈尔滨第一次红学会议的女性代表。在当年与会的百余人中,这个比例是不高的。我的旧照片中,保存着一帧小小的黑白照,大约系周雷兄所摄,背面曾注明“1980年夏哈尔滨十二女代表”,照片上的十二个人分成两排,前排五位是坐着的,较为年长,左起依次为戴胜兰(曲阜师院即今曲阜师大)、邓魁英(北京师大)、赵文兰(上海师院即今上海师大)、李爱冬(内蒙师院即今内蒙师大)、张傲卉(中央党校),后排七人,依次为刘敬圻(黑龙江大学)、郭小湄、王悦(大连师院即今辽宁师大)、冯宇(哈尔滨师院即今哈师大)和我,另外两位已叫不出名字,可能是哈市或就近某学校的老师。 三十年后的今天,其中两位已经作古。一位是戴胜兰老师,戴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是慈蔼稳重的长者,她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初,戴老师来京开会,我曾去金鱼胡同的代表住地看过她。新世纪有从曲阜师大中文系毕业来京的学生,我问起戴老师,她们已完全不知道了,令人感慨。另一位冯宇老师也已病故,我是隔了多年才得知的。 在照片中,她和我同在后排,应是比较年轻的之一,她为大会提交了题为《论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管窥红楼梦第五回》的长篇论文,约有近两万字,其后发表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上。新时期之初,人们纷纷把目光从“第四回为纲”转向了第五回,开掘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的深层含义,冯宇便是最早关注这一题目的研究者之一。如今只能睹文思人了。 大会的地点选在松花江畔的友谊宫,当年应是哈尔滨上佳的场所了。会上种种我已记忆模糊,反正有简报和著史的学人会记叙。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会下生活,我们这十来个人(本地的不住会)同住一室,是个里外套间,记得我和李爱冬、邓魁英、王悦等在外间,里屋有戴胜兰、张傲卉等。彼此如同姐妹,大家对出来开会这件新鲜事都颇感兴奋,可以暂时抛开为师、为母、为妻的身分,有一种自由解脱之感。在这间不大的宿舍里我们无话不谈,天上人间、家事国事、过去现在,而且索性无拘无束地唱了起来,京戏、昆曲、老歌、小调,一首又一首,一种又一种,彼此年龄虽有些差距,但上世纪三、四十年的那些老歌老调几乎都会,往往一人领起,众人相和,声逐浪高,惊动四邻。真有些忘乎所以,仿佛又回到了做“女儿”的时代。这样的“宿舍歌会”天天都有,直到散会之日,我们竟然唱到不能收束,不愿离去……。 […]

C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 —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C 卅年一觉红楼梦 赢得半生师友情—略记我周遭的女教授、女学者 受权发布吕启祥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4年11月19发布(第35561篇) 【按:本文载于《一份缘—我的师友亲人们》第一辑中第131-153页,中国红楼梦学会出品,2024年9月版),本博文附相关资料及照片】 《红楼梦》为大旨谈情之书,写女儿真情,亦涵盖亲情、友情,本文只叙学界师友之情。 刚一落笔,就觉得题目太大,一篇小文,怎容得下积年周遭的师友情谊!于是缩小范围,只限于女性学人,这样便有了本文的副标题。 需要申明的是我并非女性主义者,虽则知晓女性主义是时下的一种批评范式,但从未用过。况且向来对于以女性为标榜的种种,包括按比例、照顾性的遴选女代表、女委员、女领导等心存反感。《红楼梦》昭示的女性秉赋超凡是作家的偏爱,现实中并非如此。众所周知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非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的才华实绩毫不逊于男性作家。衡量的标杆只有一个。古往今来,在任何领域里,女性惟有自尊自强方能立足,这也是我忆叙学术圈子里女性的一个基点。 说到自身,偏爱我的评者往往用诸如女性独有的敏感细腻一类话头称道,其实不然。北师大已故杨占升先生早就说过我写的东西无脂粉气、无女儿态,90年代我国台湾学者陈益源与我初次见面就诧异,“我一直以为你是个老先生!(老头儿)”当然,上述是就文风而言,并不表明文章有多高水平,我有这点自知之明。平心而论,三十年来自己在学问上乏善可陈,即有寸进,亦仗众力,从师友身上获益良多,在此略记一二,以志不忘。 松花江畔“十二钗” 所谓“十二钗”,不过是一种戏谑式的比附,不可坐实更不能对号,本指参加1980年哈尔滨第一次红学会议的女性代表。在当年与会的百余人中,这个比例是不高的。我的旧照片中,保存着一帧小小的黑白照,大约系周雷兄所摄,背面曾注明“1980年夏哈尔滨十二女代表”,照片上的十二个人分成两排,前排五位是坐着的,较为年长,左起依次为戴胜兰(曲阜师院即今曲阜师大)、邓魁英(北京师大)、赵文兰(上海师院即今上海师大)、李爱冬(内蒙师院即今内蒙师大)、张傲卉(中央党校),后排七人,依次为刘敬圻(黑龙江大学)、郭小湄、王悦(大连师院即今辽宁师大)、冯宇(哈尔滨师院即今哈师大)和我,另外两位已叫不出名字,可能是哈市或就近某学校的老师。 三十年后的今天,其中两位已经作古。一位是戴胜兰老师,戴老师在我的记忆中是慈蔼稳重的长者,她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约在八十年代后期或九十年初,戴老师来京开会,我曾去金鱼胡同的代表住地看过她。新世纪有从曲阜师大中文系毕业来京的学生,我问起戴老师,她们已完全不知道了,令人感慨。另一位冯宇老师也已病故,我是隔了多年才得知的。 在照片中,她和我同在后排,应是比较年轻的之一,她为大会提交了题为《论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管窥红楼梦第五回》的长篇论文,约有近两万字,其后发表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6辑上。新时期之初,人们纷纷把目光从“第四回为纲”转向了第五回,开掘太虚幻境和警幻仙姑的深层含义,冯宇便是最早关注这一题目的研究者之一。如今只能睹文思人了。 大会的地点选在松花江畔的友谊宫,当年应是哈尔滨上佳的场所了。会上种种我已记忆模糊,反正有简报和著史的学人会记叙。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会下生活,我们这十来个人(本地的不住会)同住一室,是个里外套间,记得我和李爱冬、邓魁英、王悦等在外间,里屋有戴胜兰、张傲卉等。彼此如同姐妹,大家对出来开会这件新鲜事都颇感兴奋,可以暂时抛开为师、为母、为妻的身分,有一种自由解脱之感。在这间不大的宿舍里我们无话不谈,天上人间、家事国事、过去现在,而且索性无拘无束地唱了起来,京戏、昆曲、老歌、小调,一首又一首,一种又一种,彼此年龄虽有些差距,但上世纪三、四十年的那些老歌老调几乎都会,往往一人领起,众人相和,声逐浪高,惊动四邻。真有些忘乎所以,仿佛又回到了做“女儿”的时代。这样的“宿舍歌会”天天都有,直到散会之日,我们竟然唱到不能收束,不愿离去……。 […]

中国农业科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高桐梅课题组基于主成分

中国农业科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高桐梅课题组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芝麻盛花期耐高温评价及品种筛选 近年来,随着高温事件频繁发生,短暂或持续高温显著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芝麻作为我国的特色油料作物,其经济价值较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高温是芝麻生产上经常遇到的自然灾害现象,芝麻在盛花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此时期受高温胁迫后减产最为严重。因此,在芝麻盛花期进行高温胁迫研究,可为芝麻抗逆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近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河南省特色油料作物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高桐梅课题组完成的题为“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芝麻盛花期耐高温评价及品种筛选”的研究在《中国农业科学》2024年第57卷20期正式发表。 该研究以24份芝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设置常温对照(CK)和盛花期高温胁迫(H)2个处理,盛花期高温处理7 d,于成熟期取样进行考种,测定株高、始蒴部位、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并测定其含水量、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分析评价不同芝麻品种盛花期的耐热性。 2022年和2023年高温处理和对照处理的温度变化 结果显示,不同的品种、温度处理及互作对芝麻的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盛花期高温胁迫后,芝麻的单株产量、千粒重、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始蒴部位、果轴长度和株高分别较对照(CK)下降了33.47%、13.62%、7.76%、5.75%、2.61%、1.64%和1.40%,其中,千粒重和单株产量下降幅度最大,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黄稍尖和蛋白质含量分别较对照(CK)下降了13.43%和1.55%,差异不显著。 含水量和含油量分别较对照(CK)增加了0.90%和0.17%,差异不显著。 不同品种和各项指标的耐高温系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将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等11个指标的耐高温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5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贡献率分别为30.74%、25.82%、13.18%、10.12%和8.33%,反映了88.19%的原始信息。 通过成分矩阵和特征值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构建出高温胁迫生理综合指标模型(HTSPCI)。根据各单项指标的耐高温系数进行聚类热图分析,将24个品种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耐高温型、中度耐高温型、中度热敏感型和热敏感型;6个耐高温型品种单株产量损失率X6≤9.50%;6个中度耐高温型品种的单株产量损失率为9.50%<X6≤30%;10个中度热敏感型品种的单株产量损失率为30%70%。 不同芝麻品种及各单项指标的聚类分析 综上,盛花期高温胁迫显著影响芝麻的生长发育。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将植株的农艺性状指标与品质指标相结合,构建高温胁迫综合指标模型,筛选出6个耐高温品种,可用于评价不同芝麻品种耐高温程度。 该研究获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4-1-14)、国家青年基金(32301952)、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24210211017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优秀青年科技基金(2022YQ01)、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项目(221111520400-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新项目(2023ZC082,2024ZC039)的资助。 论文链接: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芝麻盛花期耐高温评价及品种筛选》 […]

华南师范大学郑奇峰等:具有空腔诱导阴离子捕获效应的多孔有机笼基准固态电解质

研究背景 锂金属因其低电极电位、低密度和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¹)被视为理想电池阳极材料。但传统液态电解质(LEs)易燃、挥发,易形成不稳定的SEI,导致锂不均匀沉积和枝晶生长,引发安全隐患。固态电解质(SSEs)虽不燃、稳定,却存在界面接触差和离子电导率低的问题。准固态电解质(QSSEs)通过引入少量液体改善这些问题,同时保持固态优势。多孔有机笼(POCs)作为新型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均匀孔隙,有助于提升界面接触和离子传输,但其在实际电池中的应用尚待验证。 Porous Organic Cage Based Quasi-Solid-State Electrolyte with Cavity-Induced Anion-Trapping Effect for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