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审稿费:改善同行评审过程

编者注: 本文从同行评审过程中审稿人的缺乏动机问题切入,深入分析了审稿人报酬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作者指出,通过支付审稿费用和其他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学术人才参与审稿,有助于提升审稿效率和质量。 同行评审系统的动机不足 作者指出,学术期刊正面临过多投稿压力,导致审稿人缺乏积极性已成常态,主要表现包括评审邀请低接受率、评审意见匮乏或缺乏深度等。为激励更多专家参与评审,提供经济报酬可能是一个有效手段,这将吸引退休的资深研究人员和有意愿参与评审但缺乏动机的学者。 促进专业评审成为一种职业 作者提出了将同行评审转变为职业化的建议,类似于语言编辑的角色设置,即通过聘请全职或兼职审稿人承担审稿任务。通过适当的报酬,职业审稿人能够更加投入于工作,提升审稿效率。此举不仅能吸引学术人才,还能缓解志愿审稿人的压力。然而,这一方案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审稿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防止因金钱介入导致的潜在利益冲突。 经济激励模式的多种选择 1. 收取投稿费:一些学术期刊可通过收取投稿费的方式,为审稿人提供报酬。此方式不仅能筛选出高质量稿件,还能通过收入分配补贴审稿成本。 2. 差异化支付:基于不同地区经济水平,对审稿人实施差异化支付政策,以吸引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参与审稿。对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学者,同行评审可能成为一项有吸引力的收入来源,这不仅扩展了审稿人的多样性,也提高了审稿质量。 3. 出版商分担成本:作者认为,期刊出版商有义务将收益部分用于支持审稿人的报酬,以此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学术生态。然而,出版商可能不愿直接提供资助,除非他们能够控制审稿流程。 支付审稿费用的争议 尽管付费审稿机制有助于提升审稿参与度,但也面临不道德行为增加的风险。一些反对者认为,金钱激励可能会使审稿人为了经济利益而加快审稿速度,降低审稿质量。同时,付费审稿可能会导致出版成本上升,给小型学术期刊带来巨大负担。 […]

回忆与克里奇默教授交往的点滴

回忆与克里奇默教授交往的点滴 武夷山 刚刚听到的消息,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学会前会长、德国的Hildrun Kretschmer(克里奇默)教授于2024年11月28日在德国病逝,享年78岁。 1993年,我去德国柏林出席了国际科学计量学与信息计量学(ISSI)第四届大会(前三届大会分别在比利时、加拿大和印度举办。我也参加了在印度班加罗尔举办的第三届大会)。这届大会的主席就是克里奇默女士。其实,定名为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ISSI)的组织就是在这次会议期间才成立的。前三次的科学计量学国际会议不叫ISSI大会,因为ISSI尚未成立,但前三次会议的主题和参会学者与1993年会议的主题和参会学者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业内人士就从本领域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算起,给ISSI大会计数了,1993年的会议算是ISSI第四届大会。 克里奇默能够当选为ISSI成立后的首位会长,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学术组织是看学者的实力,不看门第、不看性别的。克里奇默原来是东德的大学教授,1990年德国统一后,原东德的学者大受排挤。1993年,克里奇默处于个人学术生涯的低潮期,而不是风光时刻。我是在这一年结识克里奇默的。 后来,2000年,她又成立了一个名为CollNet(科学技术合作网络)的学术组织(https://www.collnet.de/))。一方面,这个组织的成员构成了学术网络;另一方面,该组织将科学技术学术合作作为重点研究主题之一。CollNet总共只有六十多位成员,其中中国学者有6位,按姓名拼音排序,他们是:大连理工大学侯海燕教授,河南师范大学梁立明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已故),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王艳研究员(现在是科学技术部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我当时的单位)武夷山研究员。由于我单位里工作太忙,我参加CollNet的活动不算多。 有一回,克里奇默告诉我,成立CollNet后她才发现,CollNet成员间的合著还是不少的。她曾对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Sylvan Katz教授(也是CollNet成员)说:你与CollNet其他成员有合著关系。Katz说,没有合著关系啊。于是,克里奇默给他看她在网上搜出的一篇1994年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上的一篇论文,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潘云涛、我和Katz合著的。Katz之所以不知道有这篇合著文章,是因为我一直没有告诉他。这篇文章利用了Katz提供给我的一些数据,我就擅自署上了他的名字,觉得不能白用人家的数据吧。现在我知道,此时合适的做法是向他致谢,而不是加署他的名字。如果署名,就应事先与他打招呼征求其意见,尽管这是中文文章。我没有事先征求意见,是不对的。论文发表后,我忙于在驻美使馆科技处的工作,顾不上国内的事了,始终没有想起来要给他寄一本杂志。 我多次请克里奇默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做学术报告,我亲自做口译。她的英语发音有较重的德国口音,不熟悉其口音且对科学计量学不熟悉的,的肯定翻译不好。她是心理学家出身,但量化研究能力极强。她的一次讲座中,用一个她自己设计的软件展示了相关数据的动态演化过程,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演示,感到很新奇。 […]

Solving 3

Solving 3-No Problems Using the DIKWP Model 段玉聪 人工智能评估的网络化DIKWP国际标准化委员会(DIKWP-SC) 世界人工意识CIC(WAC) 世界人工意识会议(WCAC)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This detailed expansion […]

自由与规范的交织:生活中的探索与反思

本文的标题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我原先自己起的标题为“随心所欲和遵守规范”。 (一) 黄昏回家,把车停在小区地下车库的停车位上,往自家楼栋B1进口走,沿途看到很多汽车已经回来了。这些车绝大多数都是倒车入库,只有几辆停在略微“开阔”地带、右边就是车道的车子是一头扎进停车位的。 我想起有一次,把车开进虹口区曲阳商务中心旁边露天停车场,看到一个车位,我把车头开进去,停好。马上就有一个保安过来,说他们这儿有规定,必须是倒车入库。我说我这样停车挺好的;要离开时,只需要倒车、转90度,就能朝前开出去,不会和别人的车发生擦碰。而倒车入库的话,我开来开去,反而会出问题,但是他就是说他们这儿有规定。好说歹说都不行,我不得不遵从。 在我家附近一个商厦的地下车库,有很多停车位,平时中午停的车很少;如果需要去那儿吃午饭,我就把车子一头扎进停车位,这样非常方便。有的时候,我甚至一辆车停两个位子,以防别的车子挤进来发生擦碰。然而,在我家小区的地下车库,车位小;如果我的车位左右都停了车,那么很难一头扎进去,只能倒车入库。 而在美国,我当年留学时,加州的驾驶法规上规定只能一头扎进去,不能倒车入库,虽然我在别的州曾经看到有车子倒车入库。 上述各种例子,说明社会是具有一定规范的,哪怕不同区域的规范不一定相同。就算在同一个区域,不同的商厦的规定以及执行情况不同,不同的车位情况对停车模式的友好程度也不同。比如:在有些商厦的地下车库,车位是可以移动升降的、用钢铁构成的,那很难把车子一头扎进去,只能倒车入库。并且,倒车入库,车头向外,这样出场时较为方便,不容易发生擦碰。而有的车位和机动车道平行,最好的停车方式就是靠右自然停靠。 (二) 开车的时候,想起我曾经在美国橡树岭做过博士后。那时候,周末经常去饭店吃自助餐或者别的什么餐。把车开在街镇上,看到一个“家庭餐馆”。看不到别人的卧室,只是门面很小,只有一间房。有趣的是,路过的顾客围坐在小小的吧台旁边,看着店主做饭。他做什么饭,顾客就吃什么饭。 那时候的生活很“自由”。周末,我开着车,到街镇附近去逛。只见地势起伏不定,我开车在山丘上,山丘上都是民宅。开着开着,地图上显示我到别的什么县了,于是折返。 我还开着车,到附近的荒郊野外去看。看到一个小小的湖。再往山的方向走,可以看见一个开阔的场地,前面荒无人烟,但路上有个牌子,显示这儿是猎场,有野兽出没,人禁止入内。我想象着:再往前走,一定有路到山脚下吧,说不定还有原始的建筑;走着走着,说不定能到山的那边吧。但是,害怕自己违反法律,就没有往前走了。 (三) 回到上海,我更多地想去了解一些东西,无论是通过读书、看报,还是通过实地考察。在学校里,把车停在“双子座”地下车库,有时候我会不走电梯,而是找地下车库别的出口、隐蔽的出口,看看那里面是什么样的。有的所谓的出口,只有从B1到一楼的楼梯,而没有真正的出口,即走着走着,路封闭了。也有的地下车库空间其实是堆放杂物的房间或者值班的房间。也有的时候,我看到B1上去楼梯和地面构成的三角形空间,堆放了一些杂物。在地下车库探访,给我一种“自由”的感觉。 学校附近还有一个生活广场。在地下车库停车后,可以看到有黑魆魆的通道,地上有积水以及木板。走过狭长的通道,找不到开放的出口。沿途,可见堆放的藤椅等。这儿也许是打扫卫生的人或者地下车库管理员堆放杂物的“自留地”吧。 然而,个体的自由,未必给他人带来自由。举个例子:五角场有个商厦,地下车库到地面的通道里,就像厕所一样;地下车库还有像“后街”那样奇奇怪怪的角落,里面也是阴暗、臭烘烘的。 […]

问题链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应用实施路径研究

问题链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应用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 本文探讨了问题链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实施路径。问题链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教学中,问题链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文章首先阐述了问题链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然后分析了问题链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和美术等科目中的应用案例,详细介绍了问题链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在设计问题链时,需遵循目标性、系统性、层次性和启发性原则,确保问题链能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积极调动原有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实施步骤包括创设情境、引入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反馈交流、深化问题。文章还指出了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如问题设计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高、时间把控不当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表明,问题链教学法在小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法;小学教学;应用实施路径;Problem-Chain Teaching Method;Primary School Teaching;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注:关键词的翻译仅供参考,具体翻译可能因语境和翻译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目录 摘要 Abstract […]

基于DIKWP映射与分析的辩论评判机制(附豆包vs.GPT辩论真实案例)

基于DIKWP映射与分析的辩论评判机制 (附豆包vs.GPT辩论真实案例) 段玉聪 人工智能评估的网络化DIKWP国际标准化委员会(DIKWP-SC) 世界人工意识CIC(WAC) 世界人工意识会议(WCAC)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基于DIKWP模型,段玉聪教授提出如下面向概念空间和语义空间交互的辩论评判机制,引入语义距离、概念距离、转化复杂度等概念,可以更精细地量化辩论内容的表现和对目标的达成度进行评估。以下是详细的扩展与分析。 1. 基于DIKWP模型的辩论评判机制:核心概念与功能 1.1 核心思想:结合DIKWP模型与语义度量 在辩论评判中,通过对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和意图的动态转化,不仅可以从传统的内容丰富度、逻辑性等角度进行评估,还可以从以下语义距离和概念距离的维度,深入分析辩论双方在语义空间中的位置和距离,从而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其对核心目标的达成程度。 语义距离:衡量两个语义表达之间的相似度或差异度,可以通过语义空间中的距离函数进行量化。语义距离越小,代表两个观点在语义层面上越接近,容易达成共识;距离越大,代表两个观点差异越大,可能需要更多的推理和辩驳。 概念距离:衡量概念空间中不同概念之间的距离,通常考虑概念的抽象层次和逻辑关系。较小的概念距离代表辩手之间的立场接近,较大的概念距离表示立场差异较大。 […]

关于组织开展高校科技期刊集团订购ScienceOpen学术期刊推广服务的通知

在国际交流日趋紧密的今天,学术期刊,特别是初创英文期刊、高质量中文期刊,亟待将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向国际上传输,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然而,由于创刊时间短、出版语言等限制,虽然学术质量高,在国际学界以及出版界的影响力不高。提升学术期刊的国际显示度,将有助于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 ScienceOpen是一个完全开放的集科学研究、出版和社交为一体的网络平台。它基于互联网思维,以推动和促进科学更加开放为目标,为科研人员提供可以自由访问、分享和评价科学信息的网络平台。目前平台有超过9200万篇开放获取(Open access)文章和记录,为所有学科和许可类型的期刊提供推广服务,提高国际化传播力度。 苏州爱思译信息咨询有限公司(Compuscript出版服务公司全资子公司,简称爱思译)作为ScienceOpen的中国区授权代理商,早在2015年就已和国际领先的英文期刊展开合作,帮助撰写英文宣传稿、运营X(原Twitter)和Facebook社交媒体。近年来,也逐渐和中国英文期刊团队建立合作,对期刊内容认真梳理,准确传达期刊的重要报道。 相关推广服务的具体说明见下方。 意向报名的截止时间为2024年12月10日,感兴趣参加集采的期刊请尽快扫码报名。我们将根据参团期刊数量和爱思译确定最终价格方案,后续将有专人联系并组织线上说明会。针对每一种期刊,爱思译都会制定一个专门的推广方案,由专人负责并出具半年度报告。 扫描二维码报名 爱思译联系人: 薛海宝:18606216306(微信同号),[email protected] 研究会办公室: 010-82889118 ScienceOpen学术期刊推广服务包括: 1. 在ScienceOpen上创建期刊主题合集,将期刊近期的英文摘要(可以中英文对照)展示在ScienceOpen的平台上。ScienceOpen将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模式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包括但不限于:发布新闻稿、关键词匹配推荐至类似其他期刊页面展示、社交媒体转发期刊内容、不定期组织专辑推荐期刊等。 2. […]

哈工大彭庆宇等:仿珍珠多功能纳米复合纸用于电磁干扰屏蔽

研究背景 无线通信的飞速发展要求研制高性能的电磁屏蔽材料,以保证精密设备的稳定运行,防止人体受到电磁辐射的伤害。特别是随着柔性电子器件对电磁屏蔽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具有轻质、高强度、超韧性、优异耐久性、智能加热和热稳定性等综合性能的下一代超柔性屏蔽材料的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芳纶纳米纤维(ANF)和杂环芳纶(HA)等芳香族聚酰胺类聚合物与MXene等二维层状材料结合,在电磁屏蔽薄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高温稳定性和阻燃性。虽然这些结果令人兴奋,但这些MXene/聚合物复合薄膜在力学性能或电磁屏蔽性能或功能方面有所改善的同时牺牲了其中一种性能。因此,要同时提高高性能电磁屏蔽材料的电磁屏蔽效能、力学性能和各种功能,必须结合合理的材料选择、有效的微观结构设计以及有机界面和无机界面的相互作用。 Multifunctional Nacre‑Like Nanocomposite Paper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via Heterocyclic Aramid/MXene Template‑Assisted In‑Situ […]

研究论文:基于二氧化钛无氟超疏水非织造织物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文章重要内容 江南大学栗志广团队通过发挥硅烷偶联剂KH560的桥梁作用,将OTS疏水长链与纳米TiO2表面羟基反应制备通过发挥硅烷偶联剂KH560的桥梁作用,将OTS疏水长链与纳米TiO2表面羟基反应制备OTS-KH560/TiO2溶胶,然后将其整理到非织造织物表面,得到无氟超疏水非织造织物,为油水分离材料长期依靠含氟超疏水助剂危害环境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题思路。OTS-KH560/TiO2溶胶,然后将其整理到非织造织物表面,得到无氟超疏水非织造织物,为油水分离材料长期依靠含氟超疏水助剂危害环境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题思路。 文章背景 由于当前工业废水、原油泄漏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会造成极大危害,因而开发绿色环保油水分离材料和吸附材料成为当今新的研究方向和热点。非织造织物具有孔隙率大和比表面积大等特性,其中涤纶无纺布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老化等性能。但是,传统涤纶非织造织物因其疏水性的不足难以满足要求。基于此,在涤纶非织造织物表面进行超疏水改性,不仅可以提高其性能和附加值,而且可以满足开发绿色环保油水分离材料和吸附材料的迫切需求。超疏水表面(水的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对水排斥力大,在自清洁、油水分离等方面展现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发现要获得超疏水性能表面需满足低表面能和表面粗糙结构两个条件。据此原理,将纳米二氧化钛(TiO2)粒子引入到疏水性体系中,在其表面构筑低表面能聚合物,形成具有荷叶效应的超疏水织物。虽然含氟助剂的使用是达到疏水疏油效果的最佳方法,但含氟超疏水助剂对环境的危害大,因而使用无氟助剂成为发展新型绿色油水分离材料的必由之路。 文章概述 借助于水解缩合反应,KH560和OTS水解的产物在TiO2表面缩聚反应生成大分子网络的OTS-KH560/TiO2溶胶。涤纶非织造织物再在轧烘焙整理工艺条件下与OTS-KH560/TiO2溶胶发生反应,从而得到改性涤纶非织造织物(如图1所示)。 图1OTS-KH560/TiO2溶胶制备及其对非织造织物整理过程图 该团队研究了整理织物的耐酸碱性能、防污性能等,发现整理后织物具有良好的耐酸性和耐碱性以及防污性能。相对来说,酸碱均会使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仍保持较好的疏水性能(如图2所示)。5种液滴在未整理织物表面均立即润湿织物表面,形成污渍。而只有食用油能润湿整理织物表面,其余液滴均在织物表面成液珠状,在移除后也未留下任何污渍痕迹,表现出良好的防污性能(如图3所示)。 图2未处理和经酸碱处理非织造织物表面接触角 图3(a)未处理织物和(b)处理织物对不同污渍的防污性能 更为重要的是,该整理织物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效果,在经15次油水分离后仍具有优异的油水分离能力(如图4所示);在做水下吸油测试时,发现其具有优良的疏水亲油性能,能达到水下吸油效果,且经酸和碱分别处理24 h后,仍具有良好的水下吸油性能(如图5所示)。这些结果均表明,该整理织物具有良好的油水分离能力,对于发展新型绿色油水分离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4(a)疏水整理的非织造织物的油水分离过程, (b)疏水整理非织造织物分离通量和分离效率随循环次数变化图 该研究建立的表面缩聚反应生成大分子网络凝胶在涤纶非织造织物表面聚合方法,对多功能非织造材料的制备具有指导意义。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