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对预印本有何看法?| 预印本知多少(七)

随着预印本的认可度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期刊、资助机构和高校加入支持预印本发布的行列。那么,你是否好奇学者群体对预印本的认知程度如何?他们对预印本有什么看法,又抱有怎样的期待?本篇专栏文章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带你了解学者们对预印本的态度、使用情况以及他们对预印本未来展望。 01 学者对预印本的态度 预印本作为一种学术发布形式,经历了数十载的发展历程,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数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学者对预印本都有初步的认知和了解[1][2][3][4]。 学者们对于预印本带来一些的好处和价值也表现出了一致的认同,这些好处包括:预印本可以免费阅读和发布,加快科研交流速度,使研究获得更多曝光,并帮助建立研究优先权[1][4]。 然而,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地域乃至不同职业阶段的学者,在对预印本的熟悉程度及所持态度上,仍展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 从学科领域上看,物理学、天文学、数学及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学者由于需要快速传播其阶段性成果,对预印本表现出更高的熟悉度和使用率。相比之下,生命和健康科学领域的学者则因担忧预印本的可靠性和媒体过早报道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态度相对谨慎[1]。实际上,针对这些学者们的担忧,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了预印本的可靠性,并提供了媒体引用预印本的指导。 推荐阅读: 预印本靠谱吗?文章质量有保障吗? 预印本可以引用吗?该如何引用呢? 从地域层面来看,由于预印本概念在美国和欧洲较早引入并广泛普及,这些地区的学者对预印本更为熟悉且发布意愿更高[1]。而在中国,特别是生命与健康科学领域,学者们更担心研究成果被抢先发表以及预印本得不到认可,这种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预印本的使用[1][4]。 事实上,大多数预印本平台在发布预印本时,都会为其注册DOI并加盖公共时间戳,以帮助学者建立研究优先权,保护研究成果不被他人抢先发表。此外,目前大多数知名出版商和期刊均接受已有预印本的手稿,预印本的认可度已大大提升。 推荐阅读: 发布预印本影响期刊投稿吗? 资助机构和高校对预印本认可度如何? […]

情思 [酷相思]

情思 [酷相思] 山川悠远作 孙迎春书 月上西樓人不寐。楚山外、孤星墜。雁聲去、情思飛又起。夢遠也、行無計。夢短也、歸無計。 綠綺停弦塵滿紙。酒對影、憑誰寄。卷簾處、知音能有幾。情聚也、相留醉。緣散也、空留醉。

ChatGPT辅助Python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的全球气候变化驱动因素预测

全球气候变化是现代社会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挑战之一,影响了气温、降水、海平面、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浓度、火灾频发、海冰融化、叶绿素变化、植被变化和海洋温度上升等。这些因素在全球范围内交互作用,导致复杂的气候变化模式。 一:气候变化驱动因素与数据科学基础 1、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碳中和计划 2、相关驱动因素导致全球全球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 云和气溶胶 火灾 海冰和叶绿素 植被变化 海温 3、ChatGPT的简介和应用 ChatGPT的简介 ChatGPT的使用 […]

参加2024数据交易节颁奖典礼并获得“数炬计划——中国数据要素新锐学者项目”奖

2024年11月25日,由全国数据交易联盟与上海市数商协会主办的2024数据交易节颁奖典礼在上海张江科学城数智天地·未来学院举办。 2024数据交易节奖项包括“年度领军数商人物奖”“年度优秀数商奖”“年度优秀数据交易机构(平台)奖”“数炬计划——中国数据要素新锐学者”“年度优秀数据要素创新企业奖”“年度优秀数据资产创新企业奖”“年度优秀数据产品奖”“‘数据要素×’首单交易奖”“行业创新中心杰出建设奖”“年度国际合作贡献奖”,其中“数炬计划——中国数据要素新锐学者”面向45周岁以下青年学者,自今年8月正式启动,历经学者自荐、大数据筛选、专家评审等环节,在知网学术大数据的支持下,经量化评分,并结合专家推荐、学者所在学科分布、学者论文对实践的指导性等因素,最终评选出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45名以及提名奖30名。 本人提交的《数据生命周期视角下高校科学数据安全内容框架构建》获得“数炬计划——中国数据要素新锐学者”三等奖。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H9EqmrIPBov5qnBT2i6w5g https://mp.weixin.qq.com/s/4A3Sm6CycXDsX6xzohwezw

科研制图 | 如何用Maya绘制带小孔的多孔立方体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是科研人员对研究成果的完整论述,并将各种事实陈列出来以便论证文章结论的科学合理性,要恰到好处的借助图像吸引力和刺激性,将信息根植于读者记忆中,或者吊起胃口,吸引读者的好奇心,那么就需要好好研究,既要充分考虑科研图所承载的信息的直观准确性,又要符合视觉心理学的规则习惯,欢迎带着你的课题,带着你的图,参加静远嘲风科研绘图系列沙龙活动,共聚科研绘图的世界,用心为你答疑解惑。 活动时间:2024年11月30日周六下午14:00-16:00 活动地点: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中南锦苑1栋501室 本期活动主题:#科研图像沙龙之参考图的用法 详情翻到文末查看海报,扫码报名! 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用Maya做出带小孔的多孔立方体。 1.打开软件,新建一个立方体。 2.调节立方体的大小以及细分。 3.新建一个球体。 4.选择球体,按mash按钮。 5.调节mash的参数,分布类型为网格,方法为顶点,输入网格为立方体,勾选泛洪网格。 6.选择球体,根据选择调节小球的大小。 7.调节好小球的大小,隐藏小球。 8.选择立方体和分布立方体上的小球,进行布尔运算,选择差集。 9.新建一个圆柱体以及立方体。 […]

陌上花开 芬芳时光——入侵植物秋英/波斯菊

秋英(Cosmos bipinnatus Cav.)是菊科秋英属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秋英因经由波斯地区传入我国,故又称波斯菊。 根纺锤状,多须根,或近茎基部有不定根。茎无毛或稍被柔毛。叶二次羽状深裂,裂片线形或丝状线形。头状花序单生,径3-6厘米;花序梗长6-18厘米。总苞片外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近革质,淡绿色,具深紫色条纹,上端长狭尖,较内层与内层等长,长10-15毫米,内层椭圆状卵形,膜质。托片平展,上端成丝状,与瘦果近等长。 舌状花紫红色,粉红色或白色;舌片椭圆状倒卵形,长2-3厘米,宽1.2-1.8厘米,有3-5钝齿;管状花黄色,长6-8毫米,管部短,上部圆柱形,有披针状裂片;花柱具短突尖的附器。 瘦果黑紫色,长8-12毫米,无毛,上端具长喙,有2-3尖刺。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秋英原产北美墨西哥,现在已在全球广泛分布。当前,秋英已广布我国大部分地区,主要做园艺观赏和环境绿化之用。由于秋英已对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故而被列为一般性的入侵植物。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访仙镇凤凰湖 l 入侵植物相关指标计算方法 l 量化评估植物(包括入侵植物)胁迫抵抗力的指标体系 l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指标计算方法 […]

物质无限可分5:基本粒子

纷繁复杂的世界,勾起了多少智者的思索?变换莫测的宇宙,引来了多少诗人的遐想?物质由什么组成?什么是物质的本原?古代的中国人提出五行学说,他们认为金、木、水、火、土是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这些元素相生相克,构造了世界的万物,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家徳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单元。到了近代,英国化学家道尔顿重新提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的观点,他认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不过是不同种类原子的重新组合。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约翰·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荷,质量大约是最轻的氢原子的质量的两千分之一。电子的质量如此之小,它很可能来自原子的内部,也就是说,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有内部结构。1909 年,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生马斯登用 alpha粒子束轰击非常薄的金属箔,同时用盖革计数器观测散射以后的 alpha 粒子的空间分布。结果发现实验结果与以往不一样,大约有八千分之一的 alpha 粒子发生了大角度的散射。马斯登没有忽略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八千分之一,而是认真地记录下来,并且和盖革讨论。盖革当时担任曼彻斯特大学卢瑟福教授的实验助手,马斯登用的带电粒子计数器就是他发明的。盖革感到很吃惊,于是和马斯登一起找到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向他汇报观测到的奇怪现象。卢瑟福教授也感到非常惊奇。alpha 粒子很重,大约是氢原子质量的四倍。alpha 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发生大角度散射,就像用一发炮弹去轰击一张报纸,结果报纸没有损坏,炮弹却被弹了回来一样,简直不可思议。但是,面对实验和传统理论的矛盾,真正的科学家将选择实验,并且迎难而上。经过两年的思考,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太阳系结构模型,也称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在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中,原子的大部分质量和所有的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内部一个很小的区域,形成原子核,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当 alpha […]

序跋集之3:《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经济学》后记

序跋集之3:《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经济学》后记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经济学》后记。 转摘自 钟茂初、闫文娟、赵志勇、郑佳佳: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经济学》,是本研究团队继《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全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有关“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第三部研究系列著述。在前两部专著中,着力探讨了这样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生态可持续所限制的“经济规模”不被突破条件下的“发展”,并不是以经济持续增长为依归;“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成员基于物质需求、人文需求、生态需求的行为追求,以各种需求协调为目标而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在“人类整体利益”视野下才有其切实价值,只有在全球各经济体协同条件下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在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对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之后,进一步思考认为“环境公平问题”是讨论“可持续发展”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中,都会发现: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强势地位的经济体往往会将其经济成本外部性地转嫁给处于弱势地位的经济体承担,而处于弱势地位的经济体只得将之外部性地再转嫁给自然生态环境承担,这就是普遍存在的“经济不公平转化为环境损害”问题;同时,还会发现:社会经济活动中还普遍存在“经济不公平转化为环境不公平”的问题,即,处于强势地位的经济体在生态利益分享、环境损耗权分配、承受环境损害影响、承担环境治理责任等方面形成不公平的环境秩序,弱势群体迫于经济利益而不得不接受。更具体的现实方面,如果站在“环境公平”的视角,面对那些早已成例的环境准则也许会打一个问号,“谁污染谁治理”公平吗?“绿色GDP核算”公平吗?“经济—生态双赢的实现”公平吗?“扩大生产者责任”公平吗?国际环境规制和国际环境协议是公平的吗?更进一步,还会问一问:“比较优势”的贸易准则是环境公平的吗?产业转移的经济模式是环境公平的吗?由此可见,“环境公平”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是本书选题的立足点。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课题“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治理的政治经济学分析”(项目号:09YJA790112)的研究成果。从“环境公平”的角度来进行该研究,自以为是切题的。因为,从广义含义来考虑,政治经济学所讨论的就是基于利益的人类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环境问题和环境公平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问题,本质上是由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形成的。环境不公平问题实质是社会经济不公平的延伸,或者说,环境不公平是社会经济不公平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体现。我们的研究,正是站在这样的视角来展开的。 本书一以贯之把握的是有关环境利益关系的问题,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经济学研究范式。所以,既有延伸政治经济学思想的讨论得出的认识,如: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活动中的第一生产要素的演进而不断变化的;现代资本经济中最普遍的行为是,企业组织把转嫁为生态损耗的成本外部化作为实现剩余价值的本质手段,将经济不公平转化为环境不公平;现代资本经济运行中的资本积累矛盾和经济危机,最终都转化为了环境问题和环境不公平等。也有从微观经济学方法角度得出的认识,如:环境不公平的产生,或者是“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非帕累托优化所致(一个主体的利益改进损害了其他主体的利益),或者是市场失灵所致(外部性、公有地悲剧、搭便车等),或者是交换过程中的非瓦尔拉斯均衡所致(“环境”的价格被低估)等。还有从制度经济学思路得出的认识,如:不完善的产权制度(环境产权的不完备性、不完整性、产权残缺)是环境不公平的根本原因,中国的情形则是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为环境不公平的重要成因;环境规制,本质上是一个权利的再分配过程,政府进行环境规制或放松环境规制,实质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等。这些从不同经济学研究思路得出的认识,相互之间是互补或互相印证的,并不是相互抵触的。 本书撰写于2012年,年初我曾写过一篇题为《不怕“2012预言”,就怕“寂静的春天”》 的博客,大意是,“2012预言”代表一种突发式的毁灭形式,而“寂静的春天”则代表一种渐进式的毁灭形式。科学家们或可指斥“2012预言”毫无科学依据,但却无法排除:“寂静春天”式的渐进毁灭正在人类无限向自然的索取过程中潜行。只有人类回归敬畏自然,回归到生态可承载范围内来满足自身需求,“春天”才会是明媚的,而不会走向“寂静”。如果人类依然坚持“人定胜天”,不顾生态可承载力而贪婪地满足自身的奢欲,那么“寂静的春天”恐怕为期不远。本书的成稿与出版,并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项目的总结。更为希冀的是,通过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能够促进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危机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环境公平的关系,有一个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若能对环境维护、环境公平的行为和公平政策有所推动的话,那么将是作为研究者最为欣慰的结果。 本书成稿于2012年金秋时节,正值张伯苓、何廉等先贤创立南开经济研究所85周年纪念之际,谨以此书献给南开经济研究所85华诞。 本文作于2012年10月17日。 引文格式:钟茂初等.可持续发展的公平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AMR Account|厦门大学郑南峰、吴炳辉教授团队:钙钛矿溶剂化学

厦门大学郑南峰、吴炳辉教授团队:钙钛矿溶剂化学 近日,厦门大学郑南峰和吴炳辉教授团队的AMR述评文章“Optimizing Solvent Chemistry for High-Quality Halide Perovskite Films”在线发表。文章深入剖析了湿法加工钙钛矿多晶薄膜中晶体生长、相变及表面处理的关键过程,从化学角度全面阐述了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溶剂选择策略,为优化钙钛矿薄膜制备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溶剂化学、钙钛矿薄膜、晶体生长、表面处理、光伏技术 01 文章内容简介 钙钛矿材料因其兼具低成本湿法加工优势与优异光电性能,成为光伏领域备受关注的候选材料。然而,薄膜晶界及表面缺陷的存在依然限制了器件效率与稳定性的进一步提升。本研究聚焦于薄膜制备中的关键溶剂机制,如“溶剂博弈化学”(solvent gaming chemistry)和“溶剂竞速结晶”(solvent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