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集之4:《中国发展、转型与社会和谐》前言
《中国发展、转型与社会和谐》前言。
转摘自 钟茂初主编: 《中国发展、转型与社会和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面对着中国经济社会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双重转型”的现实背景,我们必须用一种规范的语言和相应的逻辑框架来提供有关制度变迁、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解释”,理论研究的目的就是不断地、累积性地为这种“理论解释”提供新的知识和深刻的“洞见”。基于对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发展实践深入探索的共同理念,南开大学一群在学术求索方面志同道合的中青年学者,将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观察与思考”的主题,渴望以我们的理论浅识来见证中华走向强盛的历程。在一年前出版“中国经济观察与思考文丛”第一辑《制度变迁、转型与中国经济》的基础上,持续进行着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呈现给大家的这本书,是“中国经济观察与思考文丛”的第二辑。面对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由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向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本辑的主题选定为“中国发展、转型与社会和谐”。
从1978年年末起,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近三十年,其成就有目共睹。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发展、转型过程,成就了中国快速发展的成功模式。然而,中国发展又跨入一个新的阶段,正面对着快速发展后的地区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不和谐因素和发展障碍,面对资源、环境、生态等不可持续的发展制约,面对着粗放的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中国逐步崛起面对多种国际社会经济背景,需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理念、中国特色的发展背景与经济学理论创新有机结合,提出新的发展方略和转型方向。无论是对中国发展、转型过程的“回首式”归纳,还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前瞻性”探索,都具有其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呈现我们的“观察与思考”论点之先,向读者阐述清楚我们所理解的作为本书主题 “转型”、“和谐”、“发展”等几个关键词,是至为要紧的。因为,只有交代了作者的内在价值判断标准,才有可能交代清楚作者为什么会去研究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会得出那样一些结论和提出那样一些主张。
对于“转型”含义的认识,我们是一以贯之的。“中国经济观察与思考文丛”第一辑《制度变迁、转型与中国经济》的前言中,已经论述了我们对“转型”的阐释。在经济、社会、政治等所有领域里,一定有一种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调节原则”,这就是“正义”,它要求各主体不仅追求效率、而且尊重人们对公平的诉求。 “正义”实质上是比效率还要“本原(质)”的东西,它决定着追求效率的方向与行动范围。由此来认识“转型”的含义。转型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转型,也不单纯是政治或社会转型,而应是以上几种转型的“有机整合”,转型的结果是使社会、政治与文化结构更有助于实现正义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效率,提高公共福利。转型,它实际上是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政治转型的“复合体”或“统一体”,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三种评判“标准”:其一是效率标准。近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学者对此多有阐释,在他们的理论逻辑与政策主张中,得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主张;其二是政治标准。在政策上力图使政治策略与行政治理的最终目标能够增进社会公共福利,然而由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与民众认识的偏差,可能难以得到“趋于一致的共识”的评判;其三是社会标准,这个标准是通过社会“和解”与人际协调的程度来“定义”的。通过在日常的交易活动与人际交往中楔进“个人权利、责任与义务”来构造一种社会的公共空间,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使每个人的个性都得到伸延和展现,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都能得到合理的满足。为使不同的主体对于标准能够取得“趋于一致的共识”,使政治、经济、社会标准实现“统一”,寻找使政治活动、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相互协调的普遍性的“原则”,就必然要在上述三种不同的标准里“引入”正义原则,它们彼此间的差异性和冲突通过“正义原则”即可得到协调。社会正义原则就是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利益团体的合理诉求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交集,它必须借助具体的社会规则与公共秩序来承载。各种变革都必须满足社会正义原则所确立的道德与伦理标准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效率标准,它们的变迁所导致的社会转型才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对于“和谐”与“社会和谐”含义,我们更多地秉承中国哲学的认识。所谓和谐,就是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以及事物之间的协同、协调、适应关系,表示事物发展的协调性、完整性、秩序性和合乎规律性 。和谐(Harmony)一词,在东西方哲学中都体现为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和谐不是没有差异的同一、而是不同事物的共生共存状态。在西方辞源中意指“适合在一起”(fit together),西方哲学中,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指所有自然事物是由包含某一和谐比例的因素构成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是对立的和谐。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指“协调多方面的关系”、“适度”,区别于“同”、“乱”、“不正”,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 。“和谐”不仅有其重要的哲学价值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价值,而且具有其重要的实践价值。中国原外长李肇星的一段讲演,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谐”的实践价值。他说,我到过大约170个国家。无论在亚洲或欧洲,非洲或美洲,看到每个地方都展示着独特的风采,令人惊叹。世界如此丰富,是因为各种文明交相辉映。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是因为各种文明相互激荡。不同的文明各有特色,但都追求相近的理想目标——向往和平与发展、公正与自由。以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来说,其重要的内在元素就是“和”。一个简单的“和”字,内涵却十分丰富。“和”,就是恰如其分。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中庸》称,“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强调人的感情和欲望都应合乎分寸,不走极端,这样社会才会和睦、安定。“和”,就是和平。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友善相待,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避免战争与暴力。“和”,也指“和而不同”。恰如乐器音色各不相同,在一起却能演奏出动听的乐章,这就是和谐之美。社会应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国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和”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仁爱、包容等其他基本精神相通。“和”的精神,对应对人类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也有许多启发意义 。社会发展各领域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安定有序、相互协调、和而不同、共同适度发展的状态,或许就可认知为“”社会和谐。
对于“发展”的认识,我们倾向于接受“完善发展”的含义。“发展的含义”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论题,简而言之,就是讨论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早期发展理论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所以把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标准甚至是惟一标准,1970年代以后发展理论开始转换视角,从对经济增长的关注转向对经济社会其他方面变化的关注。Todaro认为:“发展必须包括经济的加速增长,缩小不平等状况和消灭绝对贫困,也包括社会结构、公众观念和国家制度等多方面变化的过程。发展必须体现变化的全部内容,通过这些变化体现个人和集团的多种多样的需求和愿望” 。“发展”的内涵较之“经济增长”的内含是不断地修正和改变的。综合各种学术观点,“发展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各方面的内容。(1)发展包含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纵然用GDP 增长来描述发展是不充分,但经济增长是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2)发展包含社会经济结构一定程度的改进与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与人类需求结构的变化相吻合、收入分配结构与社会公平目标相一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稳定而可持续。(3)发展包含一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尤其强调失业与贫困问题的改善。(4)发展包含社会成员福利的增进。如:接受教育、获得健康、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等内容,并不是人均GDP水平所能包容的。(5)发展应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即,发展应以自然——人类的和谐为前提,发展应与环境及资源的可永续性利用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发展要顾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方面的“代际公平”。
谈到“发展的含义”,不能不说说中国发展观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演进。1970年代末,中国经济处于极端落后状态,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且与世界经济处在相对独立的封闭状态,那时中国社会经济尚处在努力摆脱贫困的发展阶段。中国选择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已经彻底地摆脱了极端落后状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生活已经从贫困状态转向了小康水平,国民经济开始走向中等发达水平的发展阶段,经济体系逐步与世界接轨,生产力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大缩小、在某些方面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既有继续追赶世界先进发达水平的任务,更有解决高速发展所累积的各种障碍、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要求,同时也有全球协同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世界的责任,这是形成新的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正是适应这一新的发展阶段而提出的,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1)以人为本。其发展经济学涵义即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重要内含。(2)全面发展。其发展经济学涵义即是:要彻底改变经济增长即为“发展”的传统观念。(3)协调发展。其发展经济学涵义即是:二元经济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平衡、经济社会联系的协调。(4)可持续发展。其发展经济学涵义即是: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完好是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并重的“发展”内含之一,而且是保证长期永续地“发展”的前提。(5)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着力追求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和社会成员对发展成果的共享,着力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形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安定有序、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稳定环境。
概括起来,中国发展道路上有三大主题:改革、增长、和谐。改革主题,就是要充分实现中国经济的效率化、市场化、全球化。增长主题就是要逐步实现从贫困落后、局部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强国崛起(起飞),厚植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谐主题就是要有效地解决贫富和谐、城乡和谐、区域和谐、经济—生态和谐以及与国际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基于此,本书的“观察与思考”也围绕这些主题,我们的观点也就是针对相关主题的进一步认识。
……
本书力图朝着对现实深邃观察、理论有所创新的方向努力,然而由于固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功底,尽管试图探索新的思维路径,但在很多方面仍然许多不足和遗憾,对于书中提出的各种认识,都只是探讨性的,未必得当。这些都不得不向读者坦陈,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本文作于2007年10月。
引文格式:钟茂初主编. 中国发展、转型与社会和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