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之大庙

我生活最久的小巷是位于家乡大安县城东北角的一个胡同。胡同是骨胶厂家属房,因为地点靠近在破四旧中消失的大庙,我这篇关于小巷人家的作文姑且就把这个小巷叫大庙,也算增加一点历史。

这个巷子东西走向,约有一百米长,住了十几户人家。巷口在东头,第一家姓孙,是坐地户,院子很大,还开了一个食杂店。那个时候大街上的排水是明沟,老孙家食杂店铺口朝东,正对着壕沟。那个时候,食杂店里的一切都是诱惑,水果罐头,面包,蛋糕,饼干。那时候对于长大的愿望就是天天吃饼干。感恩这个愿望没有实现。老孙家的隔壁姓郭,父亲是退伍兵,是个大家子,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最小的孩子小波是我同学。虽然不记得去他家玩,但记得给他抄寒暑假作业。我中文写的潦草这个锅得由他这个锅来背。不知道小波会不会认为他初中就辍学这个锅是不是得由我来背。听说小波生意做得不错所以人明天定。老郭家的右舍姓王,当家的是王大姥,跟他一起同住的是她的聋哑儿子儿媳。她也有一双孙子孙女,都是正常人,聪明伶俐。再往西的一家姓刘,家里有三女一儿,儿子与我同龄,小名满仓子。作为独子满仓子集父母万千宠爱于一身,学习虽然不好,长大成人凭着自己的努力,仓储生意不错对父母也是孝顺。刘家的邻居姓韩,两个儿子,老大考上了吉林化工学院,是我们小巷的第二个大学生。继续向西的一家也姓韩,户主小个,所以大家背后都以韩小个称之。他家也是两个儿子,老大本来一直是好学生,估计是初中毕业上了中专,命运就像《小巷人家》里的吴珊珊了。老二跟我同龄,是唐氏儿童。再往西一家姓王,和我的交集不多。王家西边是我家左邻,姓智。他家四个孩子,老三和我同龄但我喜欢和他哥玩。他哥学习也很好,不过最后上了白城高师,是小巷第三个大学生。家属房的规制相同,都是一间半的土坯房,院子因而狭长。随着孩子长大大家纷纷在院子里盖了东西向的厢房。院墙初期是土墙,后来都变成砖墙。土房也是先是砖挂面,然后砖外面又加了水泥。东北是工业基地,小巷人家的大门都是钢铁的。后来到了江西就是木门多了。家属房从巷头到巷尾房子是连在一起的。淘气的孩子有时在房顶疯闹,我怕高上去的次数有限。我在这个小巷一直住到初一。小学时候是走路上学,中学远,经常是我去找一个同学,他骑车带我去。这个同学现在在县城开诊所,是个有名的大夫。我家右面还有几家,其中一家出了我们小巷第一个大学生。我,算是小巷第四个大学生,第一个硕士,第一个留加博士。

小巷留下我太多童年美好的记忆:我记着先父指着厨房外冬天结的冰跟我讲滴水成冰;我记着他跟我走在小巷指着天上的明月说有关月亮的诗;我记着跟他一起去嫩江湾放大鹅,看红掌拨清波,曲项向天歌;我记着我得意的给做饭的妈妈看我写的拼音;我记着小学第一次自己洗衣服时告诉妈妈,我长大了。一晃,我真的长大了,小巷没了,很多人也没了,只有生者的感慨:逝者如斯夫。

2024-11-28 于拉萨尔

注:今天感恩节长假第一天。早起看到第一个正式和带博士的第一篇文章上线。又看了一遍文章,想到了又一个可能的应用方向。早饭后送小朋友去学校乐队练习,回来码下这小巷人家序列的第二篇。一挥而就,就像苏轼说的“着力即差”,人生不也如此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科研杂谈,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